一、规划背景
第一,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开拓冷链物流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加速释放,为冷链物流提高供给水平、适配新型消费、加快规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广阔空间。
第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冷链物流发展新机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构建面向全国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进一步优化区域供应链环境,有效发挥市场优势,深化物流贸易往来,推动自贸区链物流标准接轨,借鉴推广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借助“海-铁-公”联运模式,发挥海陆港联通、辐射东北地区的冷链物流网络优势,加快形成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体系。
第三,把握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激发冷链物流发展新动力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推广,有效赋能冷链物流各领域、各环节,加快设施装备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步伐,提高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监测效率,为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一体化运作和精准管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有效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碳达峰碳中和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新挑战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的突出矛盾,推进优化用能结构,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包装减量化和循环使用,提高运行组织效率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推进冷链物流运输结构调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内容
1.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围绕蔬菜、果品、薯类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建设经济适用、规模适度、节能环保、集约高效的贮藏窖、通风库、机械冷库、气调库、预冷库等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2.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以实现产地农产品的集散为目的,建设具备检测、预冷、分选、加工、冷藏、配货和信息平台等基本功能,以及品牌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附属功能的流通基础设施。
3.产地冷链物流基地。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建设具有集中采购、低温加工、中转保鲜、应急保供、冷藏冷冻和冷链运输配送能力,具备较强的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或应急贮运保障能力的产地冷链物流基地。
三、建设布局
重点依托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主要围绕蔬菜、水果、薯类、特色经济作物、肉类、奶类和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根据农产品产地的产量、冷藏保鲜设施与批发市场的调查情况,为提升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水平,满足农产品优势产区冷藏设施的建设需求,按照品类规划我市2022-2025年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布局。铁西区:水果、肉类、水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浑南区:薯类、特色经济作物冷藏保鲜设施;苏家屯区:水果、肉类冷藏保鲜设施;沈北新区:肉类、奶类、水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辽中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新民市: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法库县:蔬菜、水果、肉类、特色经济作物、奶类冷藏保鲜设施;康平县:薯类、肉类冷藏保鲜设施。
四、建设支撑
1.打造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服务体系。
2.健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标准体系。
3.强化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科技支撑。
4.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人才支撑。
5.加强农产品品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