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养新农人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市提供智力支撑。
一、提升新农人培养质量
(一)强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
我市高度重视涉农学科建设,积极引导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市教育局严格落实省、市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开展驻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研究生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专项调研,分析近三年学科建设成效与不足,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动态,研究学科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着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为后续优化高校专业布局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作物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粳稻育种、黑土地保护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水平,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超2000万元,为培养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奠定基础。2025年,沈阳农业大学新增智慧农业专业,构建“农学+信息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开设农业传感器技术、无人机植保、精准灌溉等前沿课程,配套农业物联网实训基地,首批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传统农科30%,切实提升农业人才竞争力。鼓励涉农院校开设契合智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课程模块,推动课程内容升级,强化农业经理人、数字农场运营等实务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
(二)持续办好涉农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
一是推进农村职教中心转型发展和专业建设。2024年组建沈阳市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协作联盟,支持农村职教中心开设直接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专业,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接受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沈阳市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鼓励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和面向社会有偿性职业培训。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新需求,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24年培养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6万人次以上。
二是支持职业教育调整涉农专业。支持市属中职学校增设涉农专业,市化工学校、新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8所学校开设畜禽生产技术、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7个涉农专业。支持区县职业教育中心增设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新专业,7所区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风力发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导游服务、美发与形象设计等25个专业,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具备相关条件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农业经理人等专业课程。对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新增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训设施设备投入、专业招生规模、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给予50-100万元的专业建设补贴资金。
三是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广泛开展“职教大篷车”“职教大集”“职等你来”等系列活动,宣传就业及升学优势,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现农村户籍学生和学习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全免,每年惠及5万余名学生。
(三)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农业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一是支持沈阳农业大学校企协同育人计划,与华为农业事业部、先正达集团等共建实验室,开发寒地水稻无人播种系统等20余项智能农业解决方案,确保学生掌握智慧种植、农业大数据分析等产业急需技能。
二是推动区县职业教育中心与当地企业共同组建现代农机、畜牧养殖等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7所区县职业教育中心与22家企业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订单班”优秀毕业生近900人。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辽中区职教中心张继阳获“农机检修”赛项一等奖。
二、推进新农人队伍建设
(一)开展“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
“青年农民上大学”开展20年来,一直将乡村人才培养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行实施人才培训制度。坚持“突出创业、强化服务”,创新提出了“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的培训模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多次召开学员座谈会,在征求学员意见基础上,采取增加实践教学频次、增加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推广课程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为沈阳市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已有6534名青年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4918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2763名学员取得了国家职业技能证书;2655名学员取得了省级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174名学员获得了500—3000元的助学金资助;453名学员获得了产业项目资助,资助经费324.4万元;政府累计投入经费达3062.2万元。
(二)评选青年科技示范户
每年为鼓励学员学成后返乡创新创业用所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技术推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作用,在“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学员中评选优秀学员为青年科技示范户,对其开展的创业项目给予资助;每年支持建设“青年农民上大学”教学培训实习基地2家,并补助经费1万元。为减轻农民朋友培训负担,市科技局对“培训班管理办法”又进行了重新修订,从培训经费中调整出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培训学员在校期间的用餐补助。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创新,农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保证,学农、爱农、扎根农业、示范带动的信念更加坚定。
(三)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完善和规范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运行管理,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推广、农技服务和创业示范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市已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841人(次)、科技特派团237个,实现全市9个涉农区县(市)69个乡镇、57个涉农街道服务全覆盖,在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组织“兴沈英才计划”农业名家评选
开展“兴沈英才计划”农业名家评选,2023年和2024年共评选出在涉农领域科技研发、基层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名家29名。组织“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申报,获评农业专家12人。
(五)积极培育乡村文旅人才
乡村文旅积极发挥人才驱动作用。锡伯龙地创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稻梦空间)赵爱军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通过政府和乡村文旅人才的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创新“乡村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沈阳市乡村文旅的蓬勃发展。2024年,沈北新区单家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法库低空文旅融合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评选为“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浑南区祝家村入选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苏家屯区忆桃源精致民宿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汉夏中药文化产业园、沈阳东北亚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完善新农人评价体系
一是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新标准。目前,省人社厅和省农业农村厅正在结合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际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等政策文件。待省评价标准出台,沈阳市将按照省有关要求和部署开展新一轮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
二是不断完善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积极支持培训机构开展农业经理人培训,并鼓励具有社会评价资质的评价机构开展技能评价,能够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和评价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中的“指挥棒”作用。
感谢您对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