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发展道地药材科学种植带动农村经济的提案》(第401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种植业管理处 发布时间:2025-06-04

刘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道地药材科学种植带动农村经济的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卫生健康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中药材种植情况

1.耕地中药材种植大幅下降。近年来,受耕地非粮化和中药材种植周期等因素影响,我市中药材在耕地上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按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4年全市耕地种植中药材面积4500亩,比2021年减少7568亩,降幅达63%,产量1809吨,比2021年减少20571吨,降幅达92%。其中法库县种植面积2658亩,种植品种主要有黄精、白鲜皮、威灵仙、苍术、苦参、红菇娘;辽中区种植面积880亩,种植品种主要有白鲜皮、五味子、赤小豆;于洪区种植面积700亩,种植品种主要是防风;浑南区种植面积247亩,种植品种主要有黄精、苍术、射干;新民市种植面积15亩,种植品种是苍术。

2.林下中药材种植逐步发展。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6.8℃-8.0℃,农耕期≥7.0℃,积温平均为3281℃;日照时数平均为2372.5小时,无霜期为146~163天;年降水量平均为721.9毫米。林下生境多样,幼林光线充足,成林郁闭遮荫,比较适合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按自然资源部门统计,全市利用国有林场资源在新民、康平、法库、辽中4个县域地区,建设8个林下经济特色示范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共计9879亩。其中新民市种植面积5246亩,种植品种主要有黄精、苍术、丹参、板蓝根、防风、辽藁本;康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100亩,种植品种主要有韩当归、知母、益母草、关防风、苍术、草乌、赤芍、紫菀、荆芥;辽中区中药材种植面积2063亩,种植品种主要有刺嫩芽、沙参、苦参、威灵仙、赤小豆、辽藁本;法库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70亩,种植品种主要是沙棘、刺嫩芽。

二、推进产业链建设

1.中药生产企业产能持续稳定。目前,我市拥有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13户,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企业比例为21%,骨干企业包括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沈阳红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绿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双鼎制药有限公司等。主导产品包括脑心清胶囊、正骨紫金丸、红药贴膏、沈阳红药片、固本益肠片、苦碟子注射液等。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亿元。

2.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沈阳红药集团厂区新建二期项目,总投资2亿元,位于沈北新区,主要建设生产车间、仓库、配套设施,目前项目提取车间内装修、水电配套施工等工程已收尾;沈阳东新药业中药生产项目,总投资1.3亿元,位于新民市经济开发区,主要建设提取车间、综合制剂车间、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部分生产设备已完成合同签订。

3.招商引资促进融合发展。新民市创新投融资机制,引进吉林北药集团,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贸易和衍生产品,努力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饮片加工与数字物流贸易基地。规划中草药种植总面积10万亩,计划投资20亿元,以国有新民机械林场0-5年生新植林地为主要空间,大力发展规模化中药材林下种植,建设中药饮片工厂,打造中草药景观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道地药材创新发展。针对“辽药六宝”之一的辽五味种植与产品开发,重点推进辽中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中心指导周边种植户开展标准种植,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并谋求统一产品销路。市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配合下,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种植流程,提升五味子的药效品质,争取达到国家农产品地理认证标申请标准。目前,五味子还不属于国家中管局公布的食药物质,只能作为中药饮片使用,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使用。市卫生健康委正在寻求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驻沈高校的支持,以辽中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为试点,开展五味子毒性和药学研究,收集相关数据,组织中药衍生产品开发和食疗药膳研究的专家到企业实地考察,帮助谋划五味子等中药材的产品研发,策划长远发展思路。

5.药企质量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我市注重打造质量强企标杆,积极引导和激励中药医药企业追求卓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中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省长质量奖金奖,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在质量奖梯队培育工作中对中药医药企业的培育,在组织召开的政府质量奖集中培训中,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经验分享,质量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并对红旗制药等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培育,全面提升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在品牌价值评价工作中对中药医药企业的侧重,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参与省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并出具报告。下步将继续围绕全面提升中药医药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培育工作,邀请省内外知名的质量、品牌、管理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评审专家进行现场辅导、诊断,精准帮扶参加培育的中药医药企业并给出“一企一策”的指导方案,全力提升质量管理、质量攻关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科研联合攻关

一是科技推动完善林药经济。展望2025-2030年,我市立足沈阳都市圈,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驻沈高校以及沈阳本地药企,在新民市引进北药集团,利用沈阳城区近郊的区位优势与便利的交通优势,打造东北地区道地药材、中成药贸易集散中心,建立科研端、种植端、经营端、加工端、市场端融合发展机制,签订地区间、产业间的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建立校地、厂场合作平台,积极创建国家中成药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支持,共同推动沈阳中草药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创新需求,采取“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发布沈阳天仁合一科技有限公司“脉诊仪复现检验技术和数据标注及算法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榜单,由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揭榜实施,支持科技创新资金300万元。该项目主要解决“切诊”设备远程复现脉诊仪量化标准缺乏问题,通过建立脉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金标准,解决困扰中医现代化数十年的中医诊断标准化问题,助力中医进入智能化、信息化融合新时代。

三是开展临床医学技术研究。实施公共卫生研发专项,大力支持全市中医药领域医疗机构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临床疾病防治问题,提升医疗水平。2021年以来,支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和重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项,资金200万元;常见多发病医疗技术提升项目14项,资金70万元。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签订联合协议,设立联合项目30项,探索由科技局认定管理,由项目单位出资的项目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

此外,近年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团专项,围绕中草药种植领域组织选派了科技特派团,支持有关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精准服务,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有关政策措施

由于受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因素影响,自2021年,我市取消了包括中药材在内的高效特色作物种植补贴政策,重点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作物保险、种业高质量发展、中药制造业发展和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1.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建设贷款,按照不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贴息;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的生产设施及乡村建设、产品认证及新业态发展等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给予补助,不超过20万元。

2.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在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新增先进加工设备,按照设备投资总额3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分别给予不超过2年、1年的贴息,贴息率不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按1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

3.纳入种植业保险体系。自2019年起,我市被列入省中草药保险试点市,将人参、五味子、细辛、柴胡等33种中药材保险纳入种植业保险体系。省、市、县分别给予35%、20%、15%补贴,农民自缴30%。

4.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种业振兴,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新品种选育和扩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等给予支持。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种业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给予不超过50万元补助。

5.支持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对县域开发区引进项目竣工投产后且达到协议约定条件的地区(发电项目除外),按照实际投资额达到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分别给予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贴;对引进超过3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招商引资政策支持。

6.支持中药制造业发展。积极争取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智造强省方向)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产业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一是创新资金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三北”造林专项资金、防沙治沙专项资金做好项目包装,争取国家、省、市林下经济发展资金;引进社会资本,通过包装项目,鼓励林药企业积极投资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林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保持逐年增长,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投向林下产业。二是创新林下经济保险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林下产业保险有效途径,扩大林下产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创新商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意外风险的林下产业保障体系,及时化解林农和林企的投资风险。三是适时成立产业联盟(或协会)。以沈阳市中草药龙头企业(中草药材合作社)为主体,依托沈阳本地企业及都市圈学校、药企,建立科研端、种植端、经营端、加工端、市场端融合发展机制,适时成立产业联盟(或协会),提升沈阳中草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1号城新大厦1号楼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邮编:110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