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615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6-2019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变更为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作用,依托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整合利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强化教育培训质量效益提升,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近3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890人,学员满意度评价达到95%以上。
一、围绕产业需求精准遴选培育对象,调适培训项目
围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结构,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及时摸清农民培训需求底数,紧密围绕重点工作和产业发展需要遴选培育对象,紧贴产业人才需求实施培训。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实施精准培育。一是科学确定培育类型。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设置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3个培育类型,其中:经营管理型主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负责人和返乡下乡创业者、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培训120学时,提高产业谋划和产品营销能力;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种养殖大户,培训56学时,提升科学种养能力;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56学时,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二是推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经营管理型全面推行“线下70%学时+线上30%学时”培训模式,即:线下集中学习86学时,线上自主学习36学时。三是形成教育培训大数据。参训学员信息和培训进度统一录入农业农村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四是采取分时分段交替培训。设置综合素养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业务能力拓展、实习实训强化4个培育环节,根据农时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优化组合集中学习、线上学习、实习实训、观摩交流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受到参训学员好评。
二、优选培训机构,优化培训资源投入格局
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发挥驻沈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优选培训机构,选优配强授课教师队伍,整合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公益性推广机构、科技型农事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教育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组建了由优秀授课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库,授课教师80%以上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均具有农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充分保证了授课质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2024年,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设置了粮油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经济作物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品牌创建、高素质农民与现代农业、高素质农民创业拓展战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风险防范等课程,培训内容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贯穿。为持续提升参训学员实践能力,遴选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金鹿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无人机)等科技型农事企业和新民市玮创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新民市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等为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训基地,便于学员就近就地开展实习实训,实现了集中培训与实训实操相结合。
三、构建培训链接网络,强化优秀农民典型示范引领
培训基地与“云上智农”APP运营商衔接,签订线上培训协议,加强在线课程开发和规范化管理,确保线上培训质量,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运用培训形成的大数据,开展线上技术指导服务。搭建技术指导员、授课教师与参训农民交流平台,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服务关系,及时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参训学员全部纳入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平台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培训过程、培训效果和跟踪服务全程可追溯。充分挖掘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典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四、注重培育高素质女农民,提升农村妇女参训比例
注重培育高素质女农民。充分挖掘“留守妇女”劳动力资源,参训妇女比例逐年提升,传授实用知识技能,助力妇女参与第三产业。2024年,妇女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比例占培训总人数29.9%。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35岁以下、36-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5岁以上共6个年龄段学员占比分别为22.5%、14.1%、17.5%、14.7%、17.2%、14.6%,学员结构趋于向好。
感谢您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