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沈阳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案》(第278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综合处 发布时间:2025-04-11

尊敬的段玉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沈阳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努力挖掘提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781元,同比增长6.6%,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技能赋能拓宽就业新渠道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市以“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多渠道就业”组合拳,推动农民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双提升。每年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2万人次,涵盖家政、电商、手工艺等领域,就业率达到85%。通过打造“一县一品”劳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已创建“新民菜农、法库陶瓷工、康平管家、康平塑编”等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实现了“一品带动万人就业”,劳务品牌就业容量达到15万人以上。多渠道就业稳增收,通过推广“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扩大农民就业容量。202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10152元,占比39.4%,同比增长8.7%,成为增收“第一引擎”。

(二)特色产业激活农业新动能

经营净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核心,我市以“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品牌赋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我市是省内最大的蔬菜和西瓜种植基地,目前设施存量25.2万亩,以大民屯地区推广建设的高标准日光温室为例,跨度10-12米,亩效益达万元,已成为有效拉动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旅融合延链条,依托1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认养农业等新型业态,鼓励开发旅游农产品、伴手礼,引导农民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中取得更多收益,休闲农业收入达8亿元。品牌建设增价值,沈阳市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培育了新民大白菜、辽中鲫鱼、法库牛肉、康平甘薯等近500个“两品一标”产品。新民“梁山西瓜”品牌价值达40亿元,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农民经营净收入12258元,占比47.5%,同比增长4.2%,稳居收入结构首位。

(三)改革破题释放资源新红利

财产净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我市以“宅基地改革+产权交易+集体经济”激活“沉睡资源”,释放增收潜力。2024年,农民财产净收入617元,同比增长7%,成为增收“潜力股”。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1901宗,建设单家、立新等一批民宿村。推广“小田并大田”模式,实施苏家屯佟沟等9个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开展浑南元科村等2个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沈阳农交中心升级“交易+竞价+管理”系统,2024年交易项目7280宗,同比增长28%;交易额7.67亿元,同比增长77%;溢价率14%,为出让方实现溢价增收9548万元,为进场交易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增加收入4.5万元。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新增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200个,推进188个村企对接,实施特色帮扶项目56个,创建30个强村公司试点,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村达1094个。

(四)政策托底筑牢保障新防线

转移净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我市以“社保提标+精准补贴+动态监测”强化民生托底功能。2024年,农民转移净收入2754元,同比增长9.7%,托底功能显著增强。农村低保、特困基本生活标准提高3.5%,城乡居民养老金提高至每月180元;医保补助标准增至每人每年640元,惠及137万农民。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种粮补贴,康平县实施“雨露计划+”,脱贫人口就业率提升10%。防返贫监测范围由年家庭人均纯收入7550元上调至8500元,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14%,连续3年高于农民收入增速。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提档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新建和改造设施种植面积9000亩,重点支持第三代日光温室和新型钢骨架冷棚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在新民、辽中、苏家屯、铁西开展好绿色低碳技术示范推广1820亩。二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生产设施设备建设等政策,指导养殖场完善粪污收集和发酵设施,引导养殖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今年完成20个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升级改造。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渔业,优化品种结构,引进繁育鲟鱼、拉氏鱥等优质品种500万尾;推广稻田虾蟹种养模式,提升辽河流域综合种养水平。

(二)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1+8”特色产业发展。出台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划,实施设施蔬菜等国家产业集群项目10个,打造酸菜之乡、肉鸡之乡、淡水鱼之乡、稻田画之乡。用好国家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和省级特色农业县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做精做强。加快推进辽中区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尽快竣工验收。二是加快提升农产品品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种养、加工、仓储、物流等全流程标准,全面完成检测任务。加强“两品一标”认证,今年计划新增10个(累计达到490个),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目标是1.8万批次,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做强“沈阳臻品”,打造沈阳农业新媒体账号(沈小农),对“沈阳臻品”品牌IP进行矩阵式传播,全市争创5个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开展特色农产品营销,利用新华网等国家媒体和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营销平台,组织企业走进西南、华中地区推介特色农产品,开展产销对接。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农文体旅+”模式,发展民宿经济,力争培育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继续支持12个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打造城市周边休闲农业“打卡地”。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十百千”行动,培训电商人才300人以上。

(三)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质强能。以沈北辉山等5个加工集聚区为载体,立足韩、日、俄等东北亚开放合作,招引韩国食品研究院等项目,壮大辽中中俄食品加工园、沈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加快推进新民酸菜产业园、浑南植物油加工园、于洪绿色产品特色产业园、苏家屯食品科技产业园要加快推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产业集群、国家产业融合项目,推动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计划,推进项目“拨改投”,支持20家龙头企业设备更新,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推动十月稻田、桃李、昊明等规模上百亿,禾丰食品规模上千亿。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依托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做好项目谋划储备,集成产业融合等项目政策,加快推进莓超级工厂等60个项目开工建设、添味食品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开展产业上下游配套精准招商,对接大湾区、京津冀等招引项目,全年招引项目40个以上。

(四)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一是推进舒心就业进村屯,根据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等因素,将村屯提炼划分“转移型就业、技能型就业、帮扶型就业和地区特色产业型就业”四种类型,累计建设“舒心就业村屯”100家以上。二是统筹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提供重点就业群体免费技能培训,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00场,提供岗位数量2万个。三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承接公共投资项目、农村小型工程,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四是支持落实创业贷款担保政策,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群体申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落实创业带头人社保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带头人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给予补贴。

(五)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个强村公司,实施60个扶持项目,推广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产业联合党委、村企和村社对接等,推动集体收入20万村达到1100个。二是充分挖掘农村产权收益,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实现合理溢价。探索“小田并大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增加收益。三是拓宽农民投资收益渠道,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鼓励农户以现金、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知识产权等入股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增加农民股权分红收益。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应农村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理财产品,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获得股息、利息、分红。

(六)强化各类保障支撑作用

一是加大财政惠农力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装备技术支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保险覆盖面,推进产粮大县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二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鼓励城乡居民、农村退役军人选择高档次标准按年缴费,按照标准给予补贴,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实现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统一,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3.5%。三是持续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对弱劳动力的,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增加收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升。

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1号城新大厦1号楼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邮编:110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