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排头兵的提案》(第128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 发布时间:2025-04-13

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排头兵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驱动与平台建设并举

1.组建种业创新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建立21个沈阳市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设立种业创新专项,助力“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子企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组织实施57项种业创新科技攻关项目,涵盖玉米、水稻、蔬菜等21个种业创新领域,涉及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东亚种业等140余个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745名种业科技人员,累计支持资金1610万元。种业创新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共收集、鉴定种质资源111714份,其中优异种质资源4112份,培育新品种64个,研发新技术48项,申请专利44项(其中授权25项)。制定行业标准12项,获得省级奖励7项,新增产值9.4亿元。

2.建设多层次平台,强化产业支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已认定的各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截至目前,我市农业领域各级创新平台已达94个,2024年,各类平台培养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4人,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获省部级奖励5项,新增国家级课题20项,省部级课题5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SCI)141篇,EI论文19篇,授权发明专利38件,获国家级创新大赛奖励3项,省部级1项,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承办或协办学术会议20余次。

(二)人才引育留用全链发力

1.坚持“全视角”引才。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一是精心打造“博士沈阳行”活动,成功引进博士855名;举办第二届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大会,东北亚(沈阳)人才港正式开港。二是做好大学生政策供给,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17.1万人,其中博士1523人;累计为1.3万人发放高校毕业生首次购房补贴3.6亿元,为4.1万人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生活补贴3.5亿元;扶持创业带头人4189人,带动就业3.27万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1亿元。三是编制《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新增技能人才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万人。成立沈阳都市圈“政校企·人资园”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人力资源产业园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实施“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学生近1500名。

2.坚持“全链条”育才。一是圆满承办2024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48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全年新认定人才287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90人;实行职业资格与对应职称资格互认互通,7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职称,450名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获得高级职称。二是新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全年新资助在站博士后233人;升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将服务企业数量由3家扩大到21家,324人搭乘“直通车”参评职称。三是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授予345家用人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累计自主认定人才618人;向全市86家机构228个职业(工种)开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权,在教育、卫生系统下放自主招聘权,用人单位在面试环节拥有主导权。

3.坚持“全身心”留才。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打造“沈阳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与“驻沈高校就业联盟”两个关键供需平台,举办沈阳“C才节”暨沈阳人力资源日活动,发布十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率先出台东北首部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打造全国第一家“舒心就业”人力资源服务旗舰店。二是通过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窗口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2024年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8万人次;三是我市连续荣获“非凡引才贡献奖”和“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

4.加强农民培训,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在全国率先启动“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作以来,已开展24期,累计培养学员6534名,覆盖了沈阳市所有涉农乡镇。印发《沈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农业经理人、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四类重点作为培育对象,设置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3个培育类型。2021年以来,以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为依托,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555人。

(三)校所协同创新赋能农业产业

1.构建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先后出台《沈阳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沈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建设星创天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科技特派团专项,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联合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市农业科学院等,选派936名科技人员,组成80个农村科技特派团,赴区县开展现场指导、培训547次,直接培训农民6100人次。

2.打造“科技小院”品牌,服务基层民生。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已建立科技小院46个,其中,辽中黄瓜科技小院荣获2024年度“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在春耕备耕期间累计推广示范新品种46个、新技术61项、新产品24个,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82场,为“护航”春耕备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接地气”的科技服务。

(四)数字赋能农业升级

1.试点先行,探索数字乡村新模式。培育辽中区荣获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新民市、沈北新区荣获省数字乡村试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发展“辽中模式”“新民模式”“沈北模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序推进了数字乡村建设。

2.深化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农业场景。为推进数字技术在我市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农业农村局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农科院推进数字项目合作,在沈阳市农科院编制数字农业研究所,共同推进全市三农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连续三年在涉农区县培育打造数字农业应用场景49个。

3.数据赋能治理,提升监管效能。推动60余家省级以上重点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对13个数字化项目给予补贴。建设数字化养殖场4座,新增存栏能力80万只。建成乡村振兴直播基地,开展助农直播60余场。建设农村集体土地大数据监督系统,近600万亩集体土地实现“一库统管”,强化农业大数据平台的监督预警功能。

二、下步工作安排

2025年,沈阳市将深化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农作物种业重点企业开展品种示范推广、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二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将农业领域高端人才纳入人才认定范围,按照“兴沈英才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待遇。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成果持有人、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全链条,开展全链条促转化探索。四是发展智慧农业,争创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项目,打造数字农业应用场景。

感谢你们对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1号城新大厦1号楼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邮编:110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