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徐策、孙晓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打造沈阳“智慧兴农”品牌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该提案非常契合我们沈阳市的实际情况,对我市今后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收到该提案后我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2021年以来我市的电商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现将我市2021年的电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做个总结汇报,我们相信有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有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沈阳市的农村电商工作会越来越好。
一、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
2021年市委农办制定了《中共沈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沈委农领办发〔2021〕15号),重点打造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电商平台体系、配套产业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寄递物流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夯实农村电商人才、产品、基地、物流、品牌等发展基础,带动农民就业技能提升、农产品电商化转型升级、企业线上市场拓展,促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2021年,扶持资金共1700万元,重点建设县域电商服务中心9个、电商镇9个、电商村46个,培育电商示范县1个,培训电商专业人才2000人,培育农业电商直播基地1个,打造本地电商品牌企业10个,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20亿元,快递进村率100%。
二、完善体系 补足短板
一是抓好试点示范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示范县项目。整县域推进多产业与互联网体系融合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全产业、全要素电商化整体的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电商发展经验和模式。推进法库县建设国家电商示范县和辽中区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支持新民市争创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项目建设。目前,完成建设电商示范县1个,建设电商示范乡镇9个,建设电商示范村46个。
二是抓好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建设县域电商服务中心9个,电商直播基地1个、电商产业园1个,引导农事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中心、基地和产业园,发挥项目主体的宣传引领、示范带教、配套引流等功能。在快手、抖音等热门平台上播放特色产品视频宣传片,扩大宣传服务沈阳十大农业品牌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引流。召开了农商互联暨助力乡村振兴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大会。目前已培育10个电商企业品牌。
三是抓好电商平台体系建设。扶持沈阳本地电商平台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本地电商产品信息发布和展示交易。支持沈阳涉农企业自建网络销售终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农业订单的响应能力,加快发展“订单农业”。
据统计,全市京东日均接受蔬菜订单达4200个、新隆嘉达3300个、新佳食品达3100个,农博网销售本地农产品20多种。
四是抓好配套产业体系建设。结合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特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五大产业链”“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发展目标,做好虫草、山楂、杂粮、酸菜等线上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培育和开发,丰富电商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将产品电商化,重点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和家庭小农户开设直播网店,夯实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基础。支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精深加工和包装设计,充分发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功能,提升农产品档次。开展首届农村电子商务高峰论坛,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展示沈阳农村电商发展从初级到中级的“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开展“庆丰收”系列活动,全市电商村同步直播带货,组织电商村和采购商集中对接、现场洽谈,拓展销售渠道,促进电商发展。
五是抓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启动“千人培训”计划。按照任务带动、项目结合、分级负责等方式推动市县两级开展电商培训工作,重点对电商乡镇(街道)、电商村的农户、企业、创业人员等进行针对性、实操性轮训,广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区、县(市)委托专业机构以及联合高校开展涉农电商人才培训达2000人次,壮大了涉农电商人才队伍。
六是抓好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快递进村”,支持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物流企业驻村设点,提升快递进村服务水平。突出发挥邮政系统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市1527个建制村中,邮政、顺丰、京东等三家企业已经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所有行政村可以实现物流到村,有效解决“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物流配送难的问题,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缺少区域公共品牌,上行产品产业基础较差,产品单一,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为网售商品。农产品的评价标准体系不统一,行业内也无统一要求,这就导致目前农产品交易中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优质优价”难以做到。农产品评价标准体系的差异和不同造成了消费的信任危机。
二是产业供应链衔接不紧。从供应链前端看: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为农产品供应商,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业投资活跃度不高。从供应链中端看:很多个体网商缺乏网络营销经验和技巧,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非常牢固、可信赖的伙伴关系;现有的农业电商平台存活率低。从供应链后端看: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一半。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于城镇化建设,仓储用地缺乏,没有有效管理;物流成本高,价格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困难。
三是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不仅政府指导层面上缺少,企业运营层面上更是不足。考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回来,专业人才引进留住难,本地电商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三、下步工作
1.积极发挥示范县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法库县创建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加快辽中区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和新民市创建辽宁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以及康平县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项目建设等,推进四个县域多产业与互联网体系融合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全产业、全要素电商化整体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电商发展经验和模式。
2.支持涉农电商经营主体。农事企业、农资生产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电商运营主体,有自主品牌,打造电商产品,实现线上销售,包括在大型电商平台上开店,在连锁社区设立电商体验服务中心等经营方式。对涉农电商经营主体按线上年交易额给予政策支持。
3.培育本地头部电商平台。扶持沈阳本地电商平台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本地电商产品信息发布和展示交易。在全市九个涉农区县(市)推广知名平台。平台具备农产品上行、数字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业品下行、产业孵化、金融合作、综合服务等功能。2022年,对已运行的涉农电商平台,按线上年交易额数量,对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奖补资金。
4.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需要的冷链物流配送建设,支持建设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本地区果蔬类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就业。2022年,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实施主体,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建设节能型通风贮藏库、节能型机械冷库以及节能型气调贮藏库等冷链物流设施10家。
5.抓好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商务、供销、邮政管理及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的作用,在全市建设县域电商服务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电商产业园,引导农事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中心、基地和产业园,发挥项目主体的宣传引领、示范带教、配套引流等功能,推动农村电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2022年,开展农业电商直播基地服务项目,全面宣传沈阳市电商村特色产品,发挥电商直播基地的宣传引领、示范带教、配套引流等功能,推动全市电商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6.培育电商物流网络。鼓励电商企业自建物流或依托第三方物流体系,激活全市农村电商配送网络,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方便线上交易。重点开展与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对接,助推沈阳农产品有效利用物流资源。2022年,利用村内现有相关公共设施,建立邮政、农业、交通、供销、快递、电商等相融合的模式可包括农快合作、交快合作、供快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运营主体与相关寄递企业商讨阶梯定价,签订合作协议。
7.培育县域电商骨干。在九个涉农区县(市)选拔涉农企业经营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从业者作为电商骨干与人才,积极扶持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运营团队,负责协助本地电商工作的落实与推。鼓励电商骨干与电商人才、电商网红组成电商运营团队,帮助本地农产品开展电商销售,开展电商系列活动,确保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衷心感谢赵英、徐策、孙晓委员对我市农村电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你们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以促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市农村电商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