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沈阳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改善我市农用地土壤健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现状调查和全域监测
一是高质量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三农”领域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于摸清土壤资源家底,守牢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2年,苏家屯区和康平县分别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和盐碱地调查,累计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采集各类样点695个,检测样品790个,化验31286项次。苏家屯区土壤普查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抽查,得到全国土壤普查办充分肯定,试点成果被全国土壤普查办评为优秀档次(全国88个试点县,22家优秀)。2023年,国家下达我市土壤普查表层样点数11478个,市农业农村局组织12个区县(市)有序开展样点复核、外业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化验等工作,目前已完成土壤表层样点调查采样6000个以上,计划于5月底前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同步开展内业测试化验工作,2024年底前启动县级成果汇总工作,2025年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二是全面推进耕地质量监测全域覆盖。以保障粮食产能、恢复耕地地力、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科学布点、持续监测,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按照覆盖本行政区域主要耕地土壤亚类的原则,兼顾耕作制度、地力水平、耕地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全市共布设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14个,新建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03个,围绕长期不施肥、常规施肥、培肥改良三类技术模式开展持续监测,逐步构建覆盖全市主要农作物和主要耕作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定期监测耕地质量现状,跟踪检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现状、变化趋势和障碍因素。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提出针对性的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治理修复与综合利用对策建议,为持续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二、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模式
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实施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化肥利用率,稳定农用化肥施用总量,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布置田间试验57个,农户施肥调查1106户;完成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示范推广30.03万亩;在大豆主产区推广根瘤菌剂3万亩;在新建、改造的高标准农田地块,增施有机肥40余万亩;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三、精准实施土壤健康科技创新
市科技局以黑土地保护、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布置创新资源,引导驻沈科技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入全产业链创新进程。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专项26项,投入科技资金1300万元。积极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农田土壤基础功能维系机理与退化机制、土壤肥力与有机质提升、用养结合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扩容增汇的耕层构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土壤健康功能提升、农田外源污染防控、区域适宜性耕作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规模机械化配套农业装备的甄选与研制等制约绿色循环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当前我市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四、统筹推进农用地土壤健康保护
一是建立健全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推进机制。贯彻落实《沈阳市耕地质量保护条例》,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综合治理”原则,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工作格局。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化对耕地土壤各类信息的分析研判、风险评估,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受污染农用土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类耕地治理修复等标准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职责明确、制度规范、源头管控、全程监管、绩效跟踪、责任可究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打好打赢“净土保卫战”形成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并定期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对58家在产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监管,企业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023年8月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分局、环科院、执法队等部门和单位开展了沈阳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质量提升监督专项行动,下发整改通知单11个,提出隐患整改问题30项,截至目前均已整改完成。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组织各地区对耕地周边存在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企业按季度开展排查整治,确保工业生产不对耕地造成重金属等污染。印发《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各地区生态环境分局每季度组织一次排查,定期上报检查情况,全力保障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防止危险废物进入耕地造成耕地土壤污染。
三是全面开展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市农业农村局结合目标污染物和具体污染特征,对全市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图斑地块,逐地块制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图斑地块技术措施推荐建议。2023年,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1617.81亩、中轻度污染调控区4017.47亩,技术措施落实率100%。布设监测点位300个,完成全市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在田农产品抽样监测,实现作物种类、图斑地块全覆盖。对在田农产品抽样超标地块,及时函告属地政府,落实管控措施,严防超标农产品流入市场。
四是全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等4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标地膜“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强化农用薄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和再利用全链条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标地膜、不按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等违法行为。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下发农用薄膜回收处理指导意见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区加快构建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科学合理布设回收站点,截至目前,全市共布设废旧农膜村级回收站点900余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350个,基本实现应设尽设,全市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耕地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感谢您对农用地土壤健康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