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聚焦重点突出特色,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科学化、智慧化、社会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实现供给保障有力、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种业振兴,组建21个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攻关39项,东单1331、沈爆6号入选国家优良品种,东亚种业获评全国重点实验室,康平新望、新峰扬翔2家企业被成功遴选为辽宁省生猪核心育种场。推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保护性耕作100%实现北斗智能监测,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
二是绿色农业稳步发展。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个县区已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建成粪污处理中心4个,收集中心11个;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标准化改造集中连片池塘4000亩。实施农村环境净化行动,持续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基本清除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污水217个村,污水治理率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整改户厕7.4万座,1114个改厕村运维全覆盖。
三是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划分和评定》两项地方标准,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员监管工作制度,强化执法处罚力度,查处假劣农资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50起。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行“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评选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家庭农场54个。发展供销土地托管及中化、万盈等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高效托管等800万亩次。
四是品牌优势持续提高。开展农产品品牌谱系建设,以“沈阳臻品”为市级母品牌名称。实施溯源中国沈阳农业品牌专项行动,组织企业外出参展、推介,全年组织外出参展推介活动5次,宣推企业50家以上、品牌产品100余种以上。注重品牌培育,禾丰鸡肉、七星大米等5个品牌被评为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康平花生被评为辽宁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民小梁山西瓜获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辽宁打造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当好“排头兵”。
一、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一是强化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完善科技装备体系,加强省、市级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按绩效评价结果,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提升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团,每个给予1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实施“揭榜挂帅”,建强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开展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二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夯实“智慧农业”基础,建立数据要素资源体系,建设农业大数据底座,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图、一库、一网、一平台”的数据要素应用格局。推进“智慧农业”赋能精准养殖,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以远程监测、监控、物联网和智能技术实现养殖业智能监测、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智能管理。三是加速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作物种业创新。实施种源科研技术攻关,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合作,优化组建种业创新团队(联合体),培育玉米、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5个。加强农作物种业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优化制度设计,推进资源化利用。推进制度和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等农业绿色发展环境技术标准,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市畜禽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微生物产业发展。探索创建农业功能微生物产品创新平台,推动沈阳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环培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辽宁)建设,推进微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强化科学施用农药,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三、大力发展质量农业,持续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
一是完善质量标准,强化监测监管效能。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应用企业达到240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全市“两品一标”数量达480个以上。二是开展特色种植、标准养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特色化种植,打造新民西瓜、甜瓜优势区,辽中、康平苹果特色区,苏家屯、法库葡萄集中区,全市水果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推进标准化养殖,支持昊明、华美、耘垦、众盟等项目及禾丰肉牛、芃泰牧业等大型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5个,肉蛋奶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推进益海嘉里、金鸿伊利等30个项目早建成、早投产,落实好贴息、补助、奖励等政策,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以上。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市、区县(市)示范社“二级联创”,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联盟及服务中心,推进供销社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计划服务规模超过800万亩次,托管面积40万亩以上。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努力打造农产品新优势
一是完善农业品牌体系,夯实品牌培育基础。健全完善品牌标准,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引导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制定相关团体标准,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促进品牌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大农业品牌出口服务指导,做好RCEP涉农政策对接,协助品牌企业用好用足成员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政策红利。二是支持打造重点品牌,提升农业品牌质量。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塑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打造白菜和禽蛋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农丰大米和众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企业品牌、刘二酸菜和海州花生等产品品牌,推动省级农业百强品牌增加到50个以上。强化品牌文化赋能,深度挖掘新乐遗址、大辽文化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文化内涵。三是营造品牌消费环境,提升农业品牌营销能力。鼓励扩大品牌消费,抓住传统节日、节庆假日和网络消费热点时机,创新消费场景,以节促品,以节兴市。创新品牌营销新业态,鼓励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用好“618”、“双十一”等网络购物节等营销形式,实现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提高品牌推介能力,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巡展推介。
感谢您对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关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