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提升沈阳市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的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工信局、科技局、市场局、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农产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一)加大金融保障
开发完善“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订单种植。综合运用专项基金、贷款担保、贴息、风险金等金融方式支持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拨改投”改革,加大优质企业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支付机制,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强化项目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二)强化联农带农
持续提升禾丰食品、十月稻田等15家国家级和64家省级龙头企业,强化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行“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巩固提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推进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科研院所、加工流通、产业协会、服务机构、电商平台、融资机构协同,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三)强化项目招引
发布全市乡村产业招商目录,定期更新乡村振兴项目引进指导目录,开展多种形式招商活动。围绕粮油制品、预制菜、饮料、休闲食品等领域,瞄准郑州、上海、南京、重庆、佛山等地区,推进重点领域招商。利用2024韩国—沈阳活动周、农博会、食博会等品牌活动,针对性撮合一批企业和项目对接洽谈。做好存量企业问题解决,吸引增量项目,推进以商招商。实施伊利集团、中庆集团、韩国食品产业协会等20个以上重点企业点对点招商。推进苏家屯昊明、法库大尊、浑南未来农业等30个重点延链、补链项目。实施周调度、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加大前期签约项目推进力度,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项目。
(四)加快开工达产
推进谋立推建项目100个以上,全年计划投资50亿元;跟踪做好项目的用人、用水、用电、用料及设备购运、安装投产等服务,确保益海嘉里、金鸿伊利等30个项目如期竣工达产。
二、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检测、研发等服务
(一)打造“三个平台”
推进苏家屯稻米产业链创新驱动中心、中交温控食品供应链数字化贸易中心、新民大民屯农产品冷链物流储存中心、沈北金禾伟业生物检测中心、铁西国检测试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等建设,持续打造园区研发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加速新产业新业态孕育成长。
(二)做强重点园区
升级沈北辉山、法库孟家、康平朝阳、辽中近海、新民胡台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培育浑南植物油加工、于洪绿色产品2个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苏家屯食品科技园,着力打造全市8个食品产业园。
(三)完善基础设施
争取省农产品深加工补助政策,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道路、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确保已立项项目年底全部竣工验收;争取国家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苏家屯食品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四)提升要素保障
鼓励采用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用地,优化园区土地利用;在新民、法库等地盘活一批闲置厂房和闲置土地,增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抓园区要素和项目集成落实,推广“标准地”“园区集合贷”等集成政策,降低要素使用成本。
三、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一)加强科技集成
强化示范引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6个。加快搭建产学研用平台,与省农科院、渤海大学等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实施“白羽肉鸡均衡营养技术攻关”等4个揭榜挂帅重点项目攻关,推进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深化合作,抢占食品优势产业科技高地。推进在沈北新区组建沈阳国际食品研究院,拓展对外合作。指导县(市)成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强化政策保障
围绕种业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稻田综合种养、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电商销售、冷链物流等,精准优化形成全链条、集成式、多模式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落实质效。用好专项债券政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引导鼓励工商资本加大投入,投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推进解决新建设施农业用地问题。
四、举办品牌推广活动,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影响力
(一)做强做精特色产业
开展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链等五大产业链提升行动,提升优势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新民水稻、辽中淡水鱼等5个省级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提升打造稻米、蔬菜、生猪、肉牛4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白羽肉鸡、良种奶牛等潜力特色产业,大力推动葡萄、红薯等地方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实现做优特色。梯次推进15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培育2-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亿元村,壮大辽中泛珍珠湖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打造白羽肉鸡、良种奶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2个省级千亿产业集群,稳步建好平台。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谱系,推广“沈阳臻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5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实施“溯源中国·沈阳农业品牌赋能”行动,推动20个品牌农产品入驻新华网平台,持续叫响品牌。
(二)建设食品工业大市
实施食品产业重点集群建设,围绕粮油制品及预制菜等“8+N”领域,加速在建项目投产,加快5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粮油、饲料、肉制品、乳制品4个优势产业分别向精深加工、高效环保、增值增效、高端产品方向提升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支持农产品分级、清洗、烘干、冷藏、包装等初加工,加快推进秸秆、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完善产业结构。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近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加工集聚区,优化空间布局。支持“沈北食品城”建设,重点围绕预制菜、功能食品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全国一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
(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认养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规范发展民宿,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和文旅产品。建设1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4条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探索在沈北兴隆台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快发展乡村体育产业,高品质举办卧龙湖马拉松、巴尔虎山登山节等活动,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广稻梦空间“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新民“多彩稻香环线”建设,在辽中、沈北、于洪、铁西等地发展集水稻播种收割、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体验式旅游业态。
五、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培育规模化加工企业
(一)培育壮大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方案,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包保行动,持续壮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9家,全年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
(二)强化晋位升级
落实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新晋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立足沈阳特色农产品资源、绿色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食品企业;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以上,形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
(三)抓好监测运行
密切跟踪重点规上企业和290家龙头企业和36家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实行月统计、季监测,定期形成运行报告。结合龙头企业包保行动,全面掌握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
(四)破解发展问题
形成分级定期对接机制,实施政策、土地、金融、能源、设计包装等专项对接会,实施科技、财会、税务、法律、市场、降本增效等综合性对接会,推动困难问题解决。定期组织召开企业现场会,了解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困难与问题。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一)提升人才支撑
实施农业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建设1个企业家培育实训基地,提升一批农业产业创新团队。着力引入农业产业细化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便利条件。加强企业与高校、职校的用工对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二)强化组织领导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工作小组,统筹组织市直相关部门,研究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关键资源要素供给的共性问题,指导各区县(市)开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资源的配置和落实。各区县(市)要比照市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有力措施,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服务引导
依托农业企业家联盟,打造产业信息、政策指导、科技人才、金融咨询、品牌招商等5个平台,定期开展沙龙等对接活动,从政策指导、科技人才、金融投资、品牌打造、经贸合作等多方面为企业赋能。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