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对预制菜规范管理》的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工信局、科技局、市场局、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产业标准体系
(一)预制菜国家标准进入倒计时
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预制菜过去几年出现井喷式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也体现在标准数量上。新京报曾有报道,目前现存有效、经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有164个,加上一些企业标准,总数超190个。但这些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对预制菜发展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预制菜国家标准正式进入倒计时,此举将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制定具有“辽菜”特色的预制菜标准
辽宁省预制菜产业协会于2023年成立,业务范围包括:一、起草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开展行业与市场调研,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制定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与规划;二、定期发布行业内新品研发成功报告、新品消费者市场反馈调研报告和辽宁预制菜采购端市场指数月报,组织协会成员参加预制菜行业专业展会,促进线上线下大宗产销对接;三、对预制菜生产加工、推广政策、流通渠道、产销销售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培训。组织各领域专家对企业集群和地方政府进行政策解读、辅导等;四、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对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并提供相关的专业性质建议,根据具体需求,匹配相应的专家进行一对一解答和辅导;五、培育并推进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成员组织,参照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标准和质量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应用,全面提升协会成员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发展;六、根据整体产业发展,规划预制菜的方向,做足市场调研和品牌链路设计,并与科研院所对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利好政策对接。2024年,我市将以辽宁省预制菜产业协会为依托,加快形成具有“辽菜”特色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推进我市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三)强化标准化原料产品认证
建立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强化列入预制菜原料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进多种形式并存互认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的应用,从源头上保障预制菜产品食材产出安全质量可溯。
(四)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和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预制菜产业园评价规范、预制菜中央厨房建设指南、预制菜包装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物流运输要求以及预制菜分类基础标准、预制菜品质评价检测标准等基础通用标准,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形成具有“辽菜”特色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推进我市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广泛推行食品安全6S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所有预制菜品可视、可查、可追溯。
(五)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鼓励预制菜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对已评选并授牌的市“菜篮子”生产保供基地给予补助,对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有机农产品证书的给予补助。二是支持提升预制菜品牌效应。支持预制菜企业开展公共品牌创建,争创省级以上知名品牌。支持预制菜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
二、提升菜品制作工艺
(一)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依托中国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预制菜共性基础研究和加工技术革新,集成创新预制菜加工、储运、复热等关键技术,营养升级创制预制菜个性化、功能化、精准化。联合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园区、科研院所组建预制菜创新联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建立预制菜企业自主研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院地合作”、“校企合作”等科技共建活动,促进预制菜相关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二)强化人才培养
把预制菜产业人才培养纳入“辽菜师傅”工程,推进预制菜“产学研”基地建设。发挥辽菜餐饮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预制菜生产、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相关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大力培养预制菜相关人才。鼓励我市星级名厨积极参与“辽菜师傅”评选,支持参与开发推广预制菜品。
(三)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支持推进预制菜产业科技创新。开展预制菜“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对中榜企业给予补助;对促成技术成果在沈转化的优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奖励;对新认定(备案)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星创天地给予奖励;支持预制菜企业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二是支持引育预制菜产业人才。通过“一园一策”招商措施,引进一批预制菜研发、制作人才,培育孵化预制菜专业领军人才。开展“兴沈大工匠”、“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等评定工作,并给予一定奖励。
三、构建温控物流网络
(一)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增长迅速,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冷库和冷藏车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依旧偏低。当前我国冷链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城市之间有差距,不同品类之间有差距,管理照比先进国家有差距。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我国基本做到了冷链全覆盖,但在三四线城市,冷链水平参差不齐。其次,不同食品品类冷链覆盖率不同,集中表现是重肉类轻蔬菜,我国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分别是22%、34%、41%。第三是冷链管理不足。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监管还相当不完善,存在着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帜,却执行间歇性供冷进行经营。基于以上现状,我市将引导仓储冷链物流企业与预制菜生产企业积极对接,构建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主,生产企业冷链基础设施为辅的预制菜流通体系。支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产地初加工冷藏设施,形成预制菜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程闭环供应模式。
(二)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已将预制菜产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优先为预制菜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对预制菜基地建设、设备投入、技术升级、冷链物流、产品研发、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给予全链条的扶持,并发布了十项扶持政策。包括:支持壮大预制菜龙头企业,支持打造预制菜产业集聚区,支持推进预制菜产业科技创新,支持促进预制菜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强化预制菜产业金融服务,支持提升预制菜品牌效应,支持创新预制菜营销模式,支持完善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引育预制菜产业人才和支持建设预制菜原料基地等。
(三)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支持完善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对符合省级相关标准的,分类型按照投资额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开展质量认证、信用等级评定和国家A级物流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估。二是支持促进预制菜产业数字化转型。对预制菜企业投资建设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奖励;对有效期内的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改造升级项目,按照投资额给予补助;对获国家、省级认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参与数字化应用场景评选获得优秀的预制菜项目给予奖励。三是支持创新预制菜营销模式。鼓励发展预制菜电子商务,研发预制菜产业服务平台,建立不同场景预制菜消费端示范点。对达到一定数量展位以上的预制菜展会,给予展位补助。
四、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一)国标报送稿对预制菜的范围有所缩小
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是目前行业内认可度最高、应用最广的标准。根据该标准,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在未来,即食类预制菜可能要被拿出去,新的变化突出了预制菜需要二次加工的属性。现阶段,餐厅完全不预制的情况确实有,但如果是规模化扩张的品牌,多多少少会使用预制菜,只是预制程度不同,否则连锁的规模和效率都会面临挑战。待预制菜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后,相关企业可以对标国标,将产品正确归类,并向社会公开。
(二)扩大预制菜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预制菜
沈阳市农业企业家联盟成立大会于2024年1月12日胜利召开。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经过前期的谋划、筹备,牵头整合全沈阳市农业产业上下游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等机构,成立了沈阳市农业企业家联盟,旨在创建“政府引导+资源导入+企业互动+科融赋能+市场运作”的农业产业融合生态模式,真正为沈阳农业企业家提供沟通的新平台、互动的新桥梁、融合的新渠道、主张的新领地。
2024年1月19日-2月24日,沈阳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主办单位,沈阳市农业企业家联盟(沈阳市农业产业链协会)作为承办单位,举办了沈阳市年货预制菜评选活动,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拓宽发展路径、增强企业品牌效益的同时,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预制菜。食品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预制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营养升级创制预制菜个性化、功能化、精准化,实现减盐不减咸、减糖不减甜、减油不减香,2024年,我市将扩大预制菜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预制菜。
(三)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我市将通过农业企业家联盟等积极倡导:预制菜企业如果使用预制菜,应当通过标识、提醒等方式,主动告知消费者。此外,对于预制菜的信息,包括预制菜的供应商情况、生产日期、配料表等食品相关信息,都应向消费者进行明示,从而真正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