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夯实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底已完成高标准农田20.7万亩建设任务,今年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8.5万亩,目前已完成41.69万亩建设任务。加强农机具推广应用。2019年,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75%,位列全省首位,超额完成了农机化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农机服务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852家,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并高出70%。完成农机深松(深翻)作业131万亩,超省任务9.2%。今年计划农机总动力达到39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做好农机化项目,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同时,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组织全市部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的负责人及经营管理及技术骨干、村级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农村创业带头人等共计120人参加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水平和改革创新意识。
二、合理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市注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18年,我局规划了沈阳市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以康平县、法库县西北部地区和新民市柳河流城风沙区为重点,将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花生、西甜瓜、葡萄、树莓、草幕、花卉、红千椒、杂粮、食用菌(蛹虫草)、寒富苹果等十大特色作物基地划定为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核心区共含康平海洲等47个乡镇。已经形成以新民市大民屯、辽中养士堡等为代表的蔬菜生产集聚区,种植面积近100万亩,蔬菜产量占全省1/5,新民市大民屯镇获评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镇。已经形成稻梦空间、腰长河田园综合体等观赏型、综合型现代农业。生态游王士兰村、杏花掩映下的佟家峪村、边台锡伯族特色旅游村、历史文化名村彰驿站村、“中国美丽乡村”蒲河新村、酒香浓郁的半拉山子村等特色休闲产业村,辽中皮家堡、铁西彰驿站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沈北石佛一村荣获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下一步,我局将发展特色产业作物工作重点,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培育苏家屯食用菌、于洪北虫草、沈北花卉和软枣猕猴桃等新兴设施农业聚集区,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0个。培育特色休闲产业。加强稻梦空间、锡伯古镇民俗观光、马耳山生态旅游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推进十里芳华、祖家白酒小镇等田园休闲+民宿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沈阳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示范项目30个。抓好法库贵澳、沈北恒大高科、新民集农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培育10个“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培育特色电商村。打造西高力草莓、拉马台西红柿、大蛇山子葡萄、方巾牛蔬菜、尹家多肉等100个电商专业村。
三、培育龙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近年来,我市采取四项措施,打造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抓龙头建链。目前,共有龙头企业171家(企业自愿申报并纳入监测),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市级龙头企业121家。以万谷园、昊明等重点龙头企业为牵动,在全省率先建成10个农业产业链,重点推进粮油、生猪等产业链延长拓宽、做大做强,直接带动农户11.8万户,实现农业订单产值增长30%以上。抓项目补链。围绕产业链抓飞地招商,伊利乳业A3高速生产线等21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开(复)工,完成投资11.8亿元。抓配套强链。在辽中养士堡等特色产业核心区建设初加工项目52个,建成组装式冷库、贮藏窖等1.4万吨。与12家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新建1支10亿元规模农业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突破50亿元。抓融合延链。推进业态融合,培育信昌米业、山山伟业等电商主体1000家以上,线上交易额突破80亿元。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新民、法库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晋升省级园区。
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强上游链、补中游链条和精下游链等方式(即通过做强农业产业化产地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项目投融资平台、丰富农产品物流销售模式等),探索创建我市稻米、蔬菜、果业、生猪、肉牛、禽业、乳业、蛋业、渔业、花卉等10个农业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创建产业化联合体。拟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30家产业化联合体。增设贴息政策,激发激励企业利益缔结,安排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每个联合体项目贴息不超过50万元,带动乡村、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户共同发展。
四、因地制宜,探索生产经营新模式
我局一直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生产经营新模式作为发展重点,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户58.1万户,实现应颁尽颁。土地流转320万亩,流转率39%。全市197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半年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升级为省级平台,沈北等3个分中心及2个办事处挂牌运营,成交额6.6亿元。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3家,总数突破1万家,建成新民、辽中2家MAP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及彰驿村等25家服务站。设立沈阳新希望新农产业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开展“项目飞地”“园区飞地”“总部飞地”等多种发展模式。推进“飞地经济”项目不少于300个,实施“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和招商经费政策,完善城区与县域合作机制,每个城区向对口县区引进“飞地项目”不少于4个。建立健全县乡和县域园区等分成和利益分享机制,利益分享期内,县级以下财政收入原则上全部留给乡镇。抓实“五个一批”。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鼓励贫困人口发展“四小经济”,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棚菜、储藏窖、扶贫车间等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密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建立与小农户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将精耕细作高效种植与环境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发展庭院经济。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行动,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
五、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流通网络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将品牌建设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品牌。2017年市政府印发了《沈阳市打造十大农业品牌实施方案》,根据沈阳地理、历史、文化、农产业发展的优势,确定我市先期打造沈阳盛京大米、寒富苹果、沈阳乳制品、小梁山西瓜、辽育白牛、沈阳杂粮、沈阳西芹、沈阳食用菌、华美畜禽、福来豆制品等十大农业品牌。从2017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拿出3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及辽宁品牌农产品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5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6个。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利用京沈合作、招商推介等平台,推介我市农业品牌。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沈阳品牌农产品推介会,共邀请新发地批发市场等128家在京知名农业、商超及协会参加活动,签约总额1.29亿元。目前,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特别是大米品牌溢价效应较为明显。如辽中万谷园米业的康森留芽米,年销量达到1.7万吨,市场平均价格达到16元/公斤,每公斤售价高于普通米10元左右;沈北锡伯龙地绿色有机米价格达到12元/公斤,每公斤售价高于普通米6元左右;沈阳西芹已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占领北京新发地市场70%销售份额,并通过北京分销至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外市场;沈阳杂粮产品代表企业—憨馥杂粮(主要品种红薯)进入河南、陕西、广东市场,康奉堡系列杂粮进军上海家乐福连锁超市;新民小梁山西瓜作为农业部和国家质监总局双重地理标识农产品,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授的最受消费者欢迎农产品称号。下一步,我局要进一步引导农事品牌企业创建企业品牌的积极性。设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对在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中效果显著的区、县(市)及农业企业给予奖励。通过积极参加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的食品类、品牌类展会、推介会等活动,帮助我市农产品品牌企业与当地经销商、采购商建立联系,拓展我市品牌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销售网络。同时,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适时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鼓励开展“两品一标”认证,严格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7%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民宿经济、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等开展线上销售,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打造“田园休闲+民宿”等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示范项目30个。
六、加大投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我局每年出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设置专项奖励补贴资金,并且每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发展。
今年,我局将继续围绕工作重点,制定惠农政策,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我市农业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全面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提升分散风险能力,稳定农民收入,2019年 ,全市共完成种植业保险面积为675.98万亩,2020年增加康平县、辽中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为享受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补贴支持的产粮大县,确保我市2020年农业参保面积600万亩以上。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今年我局拟围绕我市确定的中心镇、飞地经济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飞地产业扶贫“专区”,结合农业优势产业链条,积极将“飞地经济”发展思路融入到招商工作中,通过组织农业飞地经济暨产业链招商大会、落实飞地产业扶贫项目、赴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工作、强化项目服务管理、调度县区飞地项目进展和储备情况等方式,包装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种植畜牧业等领域项目和瞄准龙头企业,以现有在谈的重点项目为依托引进符合我市农业发展业态的项目。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坚持标准不降、投入不减、工作不松。市县两级要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与扶贫任务相匹配的投入机制。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等资金,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发展“飞地经济”助推扶贫。强化“五个一批”等扶贫措施,抓好志智双扶,持续开展百家单位定点帮扶和60个驻村单位帮扶。
感谢你们对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