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玺委员:
您提出的“多措并举促进沈阳市农民增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努力挖掘提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98元,增长8.1%。
一、抓农业生产促增收
2020年,我局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全市粮食作物面积810.67万亩,粮食产量81.8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78.7万亩,列全省第一,全国首创高标准农田“损毁工程险”建后管护新模式。完成保护性耕作135.6万亩,超省任务2.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5.75%,居全省首位。全年蔬菜、肉蛋奶及水产品产量达547.2万吨,各类产品较去年均有增长。叠加省市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新建改造设施农业2.4万亩,达到省任务的1.9倍,新民小梁山西瓜入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重点推进新希望、扬翔等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年底生猪存栏达230万头,超省任务68.5万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1.13万亩,超省指标126%。2020年,我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达到9687元,增长10.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75.4亿斤以上。实施绿色高效示范项目,以新民、法库等产粮大县为重点,建设15个万亩市级绿色优质高效粮油作物示范区。做强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产量390万吨以上。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全年计划新建改造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稳定生猪,发展奶牛,提升肉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场户”发展模式。抓好渔业生产,养殖水面稳定在23万亩,水产品产量21.6万吨,新增稻田综合种养5000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果蔬类农产品风险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二、抓中心镇建设促增收
一是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6个中心镇87个项目全部按计划开复工,完成投资38.57亿元,投资完成率108%,其中福来豆制品、水上电动双座飞机等31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十间房镇率先实现重点项目100%开复工。二是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依据产业基础、特色资源确定了装备制造、包装印刷等12个特色主导产业。其中,茨榆坨镇通过对现有市场经营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引进红星美凯龙家居等方式,实现市场升级改造。三是镇村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1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通过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电商+零售相结合等方式,带动农户2711户,促进农民人均增收0.5万元。2020年,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达到7440元,增长6.2%。
下一步,我们将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抓手,加快推进61个产业项目建设,争取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做好品牌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带动就业2万人,促进农民增收。
三、抓产业融合促增收
制定“23条”专项扶持政策,推进优势产业链条壮链、补链、延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700亿元,增长10%以上。创建昊明禽业肉鸡等产业联合体6家,沈北新区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成为全省唯一超百亿集聚区。37个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完成固投16.06亿元,沈阳伊利东北酸奶生产基地等21个项目已竣工或投产。建成电商村110个,电商主体发展到1200家、销售额达100亿元,分别增长20%、25%。农博会线上交易金额29.5亿元,同比增长1.5倍。全市美丽休闲乡村达40家,休闲农业年营收5.4亿元。新民市大民屯镇、辽中区杨士岗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苏家屯区来胜堡村获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法库半拉山子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蛹虫草大健康项目获得全国双创比赛三等奖。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禽业、生猪、肉牛等10条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和强链,推进产业链招商,重点推进昊明肉鸡加工等10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进沈北新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新民市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稻米产业联盟,推动“沈字号”大米品牌。积极推进都市休闲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新创建市级美丽休闲乡村20个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网红直播基地、电商产业园、电商示范乡镇,电商村发展到150家。推进中化MAP服务扩面,推出品控溯源农产品品牌2个,智农平台服务规模种植户2500个,完成全流程订单服务面积30万亩。继续开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行动,新创建第二批市级专业村50个。
四、抓农村改革促增收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0年,新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557家。开展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活动。2020年,评选出10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应颁尽颁”的任务目标,全市实测家庭承包耕地911.53万亩,确权面积808.91万亩,共计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0.2万份,占应颁证农户总数的96.3%。三是不断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范围。制定《沈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实施方案》,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2020年,陆续在沈北新区、新民市、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等县区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工作。2020年,我市农民财产净收入475元,增长3.7%。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社、强社和有发展潜力的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市县二级示范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服务方式,发展供销土地托管服务23万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路径,推进于洪、沈北2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的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利用。开展浑南王滨等3个省级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利用试点,创建并推广可复制经验。
五、抓农民培训促增收
出台了《沈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纳入到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对有意愿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可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一是贴近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培训。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发布市级培训指导目录,共13大类190余个培训专业(工种),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有效提升培训对象技术能力。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为劳动者提供优势培训服务。采取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委托65家培训机构承担我市就业技能培训项目,为顺利开展培训活动提供重要支撑。三是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充分利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远程技能培训平台内视频资源,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就业重点群体,开展网络在线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焊工、面点、美发、物流等专业,全面提升农民就业水平,增加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作为就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对象,提供政府补贴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劳动力特点的技能培训方式,依托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资源,为偏远乡镇的农民就地就近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便利资源和服务平台。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障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能参加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六、抓惠农政策及相关补贴促增收
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了惠农补贴平台,实行网上申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6.8亿元,补贴面积753万亩,亩均补贴标准90.59元。涉及14个区县市(含沈抚新区)132个乡镇,1772个村,627349户。落实生产者补贴资金5.6万元,核实补贴面积玉米534.03万亩,大豆11.21万亩,稻谷165.68万亩;完成粮油作物承保面积为617.03万亩,保费总额2.7736亿元。二是开展农业保险。2020年,全市共完成种植业保险面积为617.12万亩,完成保费总额27736.6万元,涉及全126个乡镇、1397多个行政村,参保农户20.62万户,参保率达到72.29%。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及病虫害防控工作开展了以草地贪夜蛾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全市病虫害防治面积639万亩。投入资金765.6万元,用于草地贪夜蛾防控、玉米螟绿色防控、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等项工作。三是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明确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3年至少调整1次。从2020年7月1日起,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173元,即在原每人每月168元的基础上增加5元。我市共有55万人参加了此次调整。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资金、项目重点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我市强农惠农政策,突出扶持重点,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重点扶持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畜牧养殖业、水产业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强农惠农补贴。组织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水稻、大豆生产者补贴的申报、资金发放等工作,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感谢你们对我市农民增收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承办处室(单位):农办秘书处
责 任 人:韩大鹏
承 办 人:孙 萌
联系电话:8270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