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农业农村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速提升“沈阳大米”市场竞争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沈阳大米”产业发展及品牌培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的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广生副市长批示并提出工作部署,责成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市场监管局、气象局、供销社、农研中心协办,共同研究并做好落实工作。提案通过对沈阳、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大米市场占有率及品牌效应对比分析,归纳指出我市大米产业投入产出比低、品牌效益不足、稻米深加工环节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品种筛选、品牌培育、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反映的问题客观、准确、针对性强,对提升“沈阳大米”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创建和扶持农产品品牌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培育农业品牌能够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反之,农产品的品牌溢价效应也将极大刺激生产端,倒逼标准化、信息化和产业化进程。沈阳作为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2018年立足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培育了“沈阳大米”这个区域公共品牌及多个子品牌,地产大米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逐渐提升,发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沈阳大米”品牌培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正在抓紧推进实施,狠抓落实,提出对策。
一、“沈阳大米”基本情况
1.资源优势。沈阳水稻基地基本上属于辽河平原稻区,南起辽河三角洲,北至昌图县、康平县,东部边缘为长春—大连一线左右,西界至锦州医巫闾山脚下,主要特点是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辽河、浑河等河流纵贯区中,上游大型水库10余座,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土质和水源条件均适宜进行水稻栽培,昼夜温差大对提高水稻品质十分有利。作为辽宁省重要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长期保持在170万亩以上,占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1%,年产量100万吨左右,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6%。
2.品种优势。我市水稻种植品种大多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45-160天,主要品种有辽粳401、沈农606、盐丰47等,其中辽粳371属于优质米品种,品质与日本越光相当。以沈阳大米区域子品牌清水大米为例,其特点是洁白透明、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含蛋白质8.72%,直链淀粉18.94%,赖氨酸0.32%,胶稠度93毫米,含有微量元素钾、镁极高,比普通大米含量高出三分之一左右,有明显的品种竞争优势。苏家屯八一灌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无公害大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沈北清水灌区被列为国家优质大米基地和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沈北大米和新民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水大米、辽中大米和苏家屯大米(红菱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辽中万谷园留芽米获得农业农村部“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称号、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选为全国消费者最喜爱农产品,“沈阳大米”受到北京、福建等外埠市场高度认可。
3.监管优势。为控制大米质量,提升大米品质,我市支持各地制定了《苏家屯大米(红菱大米)水稻种植技术规范(DB210111/T01-2013)》《辽中大米技术规(DB210122/T02-2012)》等技术标准,用标准统一质量,整合品牌。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研中心(粮油检验监测所)等部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加强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和风险管控,围绕农业源头控制、基地标准化建设、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全面落实农药经营源头控制和稻米标准化基地建设。至2018年底,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已有近80%完成了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提升了沈阳大米的质量竞争优势。
4.市场优势。近年来,我市稻米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水稻加工厂200多家,仅辽中区就有70余家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达到22家,主要集中在杨士岗镇、刘二堡镇等村镇;新民市信昌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拥有加工厂房5000平方米,利用线上平台销售大米杂粮,日加工水稻300吨;苏家屯区引进天乐园米露、辽星米业等一批稻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了苏家屯大米(红菱大米)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生产米糠油、大米饮料等产品,大大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值;沈北新区打造占地1500亩的3A级景区“稻梦空间”休闲农业园区,在稻田绘制震撼人心的稻田画,举办“千人插秧”等特色农业活动,将稻米产业与文旅元素深度挖掘,是产业融合的成功范例。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制定政策规划
1.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区。制定《沈阳市推进种植业生产核心区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2018年,市政府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粮食、蔬菜、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划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包括玉米生产核心区和水稻生产核心区,其中:水稻生产核心区规划有32个乡镇,面积130万亩,主要集中在我市具有悠久水稻种植传统的沈北新区、新民市、于洪区、辽中区,辽河和蒲河流域29个乡镇,次区域位于苏家屯区西部浑河灌区的3个街道,在核心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普及中高端、全产业链农业装备,水稻机插率达到90%。
2.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制定《2018年沈阳市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从土地托管、科技示范、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核心区内稻米产业政策、资金重点倾斜方向,指导各区县(市)及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市级惠农政策制定本地区项目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等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惠农资金落到实处,支持我市稻米产业做大做强。
(二)抓良种选育推广
1.依托良好科研基础。为推动优质水稻种植,实现沈阳大米“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的目标,我市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鼓励稻米龙头企业依托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工作站、省水稻研究所、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室等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开展水稻育种、良种筛选、基因栽培、稻田养鸭、富硒米等项目引进、试验与研究,在“沈稻”“盐粳”“沈农”等系列品种基础上,开发胚芽玄米、长粒香米、蟹田米等高端稻米品种,促进我市稻米产业提质增效。2018年,我市农业研发服务中心重点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及筛选试验,在苏家屯、新民、辽中建立水稻示范基地3个,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23个,审定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个;开展本地抗病强的主栽品种和稻花香二号进行杂交筛选及南繁北育工作,目前正在数据统计分析,筛选2019年适宜沈阳地区种植新品种。
2.依托推广服务体系。开展水稻生物炭基质育苗技术、优质粳稻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辽粳401、辽粳399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等省市级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示范推广水稻新技术。同时,面向合作社、农事企业、农户开展良种精选、药剂浸种、适温催芽、三防一控等技术环节的示范与培训,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
1.制定品牌标准。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省品牌兴农战略部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2017年,我市制定实施《沈阳市打造十大农业品牌实施方案》,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写《沈阳市十大农业品牌规划及沈阳大米品牌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品牌创建模式。2018年,委托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团队制订沈阳农业品牌团体标准10项,其中包括“沈阳大米”品牌标准,填补了我市农业品牌标准缺失空白。成立沈阳市品牌发展促进会,吸纳进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等数十家专业稻米生产、加工机构,组建“沈阳大米”产业联盟,形成品牌发展合力。
2.开展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品牌推介活动,打出宣传“组合拳”。一方面借力中央级媒体,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品牌之花绽放黑土大地》,宣传我市农业品牌建设情况;在“沈马”体育赛事中,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邀请全球“吃货”赏浑河美景,吃沈阳特色,扩大了沈阳十大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依托本地媒体,在沈阳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品味沈阳尝尽天下鲜”为主题,连续播出7集专题栏目;通过直播生活、看今天等栏目,以主持人口播、游动字幕等方式,对沈阳农业品牌进行持续宣传;在繁华街区及出租车载广告对农业品牌进行展示;在沈阳广播600演播厅召开“沈阳十大农业品牌”新闻发布会;举办以《盛京品牌·品味盛京》为主题的十大农业品牌全媒体直播发布活动,全方位、多视角对沈阳农业品牌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增强了沈城市民对“沈阳大米”等地产农产品的信心。
(四)抓加工产业带动
1.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中粮米业、万谷园米业等企业开展订单式生产,与稻米专业合作社签约面积达到1万亩。发挥市供销社领办的合作社、农事企业体系优势,做大做强新民市鹤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鸭稻”、沈阳市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鱼稻”、沈阳市沈北新区七彩星种植专业合作社“蟹稻”、沈阳金鑫华腾米业有限公司多谷多蟹田鸭田稻米等优势产业,走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生产基地和园区建设。
2.电商平台扩大销量。2018年,我市制定《沈阳市全市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推动涉农经营主体电商应用等目标,引入农博网、平安餐桌、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扩宽“沈阳大米”销售渠道。其中:引导京东商城与新民市金五台子镇信昌米业对接,入驻京东商城平台,2018年线上交易额超过8亿元,带动农户种植水稻1.7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订单产值4500万元。依托沈阳供销快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农博网等系统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供销社农产品流通“主力军”作用,推动沈阳大米与地利市场、安邦海得、地利生鲜等供销社流通企业对接合作,提高“沈阳大米”本地市场占有率。
感谢你们对沈阳大米产业发展及农业品牌培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