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
一是深化“党政同责”,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突出目标导向压实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作为市委全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12+1”赛道重点任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注重过程导向健全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修订完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制定落实优化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具体措施,全市1.3万名包保干部与9.2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包保关系,督促整改食品安全问题10万余个,包保覆盖率、督导完成率均达到100%。
二是优化工作举措,将监管执法稳定发力作为源头治理的有力保障。强化行业监管指导,压实属地责任。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要求,全面梳理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的关键环节和节点,制作监管工作示意图,以健全完善监管体系为牵引,压实监管工作责任。强化风险评估分析,突出监管针对性。确保全覆盖保障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关键农残参数、重点农产品品种攻坚治理。巩固“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成果,对农兽药易超标的农畜水产品采取严格监管举措。截至2024年底,我市承接的国家、省级重点品种抽检合格率99%以上。推行乡镇网格化监管,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员监管工作制度,落实网格员1563名,打通了基层监管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底,康平县被评为全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服务典范。
三是健全行刑衔接机制,坚持重拳打击食品农资类的违法犯罪行为。高度重视,强势推进工作。公安机关始终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及农资领域犯罪的打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采取针对性举措,明确任务和责任,确保此项工作的强势推进。协作配合,提升攻坚合力。在做好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间协同和配合的同时,加强外部联动提升打击效能。积极组织多警种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侦查打击职能,重点查办涉及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农资类案件,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对打击工作予以保障。市农业农村局与市公安局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并联合下发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与行政部门在打击工作上的长效衔接机制。积极联系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就案件性质认定、证据规格要求等问题达成共识,进一步保证了在犯罪性质认定、固定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准确性,使违法犯罪人员得到应有的、公正的审判。科学组织,突出打击重点。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化打击相结合,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组织各公安分局、县(市)局,特别是农村地区属地分局开展了全面排查打击,将打击的矛头直指农产品及农资领域的行业性、普遍性“潜规则”犯罪。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定期通报对打击成果差的单位,对大要案件市局警种支队提前介入牵头组织打击,有效地震慑了食品农资类违法犯罪活动。2023年5月,沈阳市农业农村和公安机关密切协作,成功破获1起特大制售假劣饲料添加剂案件,涉案资金1.1亿元,逮捕3人,取保候审1人,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积极肯定。
二、关于加大食用农产品源头检测
一是源头检测科学实施,不断织密安全防线。注重生产源头风险预警全覆盖监测。高质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任务,科学制定检测计划,确保抽样检测全覆盖规模生产主体、重要节日、农残参数和主产农产品上市期。检测覆盖农残参数100余项,9个涉农区县90余个乡镇(街道),年均抽检果蔬农产品13类50余种。注重定量检测精准度。坚持公益检测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合承担检测任务,确保抽检的随机性、科学性和任务进度。2024年,全市完成市级定量检测15522批次(果蔬农产品10795批次,畜产品4237批次,水产品490批次),合格率98%以上。注重乡镇监管作用发挥。发挥乡镇(街道)监管站源头把关作用,对农产品上市前开展定性检测。2024年完成定性快速检测41386批次,合格率99%以上。其中,果蔬农产品“酶抑制”方式筛查样品38391批次,“胶体金”精准检测样品2995批次;完成对畜产品初筛定性检测6900批次,其中“瘦肉精”6800批次,鸡蛋金刚烷胺和利巴韦林初筛检测100批次。
二是坚持工作目标导向,严格把关质量安全。着力提升问题发现和风险防范的能力,有效构筑执法技术支撑,食品流通环节每年安排食用农产品抽检达到1.5批次/千人,抽检内容涵盖了重点品种和重点场所。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完成中央转移支付抽检监测任务2149批次,完成市县级抽检监测任务41121批次,其中食用农产品抽检13530批次,平均抽检合格率98%以上。着力提升保障质量的技术能力。督促农批市场开办者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入场快检,发挥快速筛查、排查隐患的作用。全市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对入场食用农产品累计开展快速检测16.7万批次,检测结果及时进行公示。着力提升靶向检测思维。广泛征集百姓抽检需求意见,在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农村大集等重点场所,因地制宜开展“你点我检”便民服务活动,累计开展“你点我检”相关活动270余次,回应百姓关切的食品安全热点,震慑违法行为,增强消费信心,以更直观的方式,促进百姓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参与和理解。
三是持续强化技术支撑,注重提升检测机构能力。推动市级质检机构和4个农业主导县质检机构通过“双认证”考核,具备法定检测资质,指导5个近郊区政府全部与部级质检机构签订长期的合作框架协议,在技术支撑上,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法库县农业监测站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县级质检机构标杆样板(全省唯一)。2024年,郑滨副市长在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治理工作会议上,以坚持问题导向,做好质检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为题,分享了沈阳质检机构建设工作经验。
三、关于培育农业标准化主体
一是坚持标准引领,推进地方标准制定。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制定任务考核指标,强化业务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动了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2023年,市级农业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数量实现“井喷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发布44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1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部配套地方标准,破解了地标农产品无标可用难题。
二是鼓励依标生产,提升主体自律水平。有序推动“两品一标”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健康稳定提升,持续发挥政策“风向标”作用,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的,每个证书以奖代补1.5万元、3万元。年度投入市级资金60万元开展绿色食品产地土壤、水质、大气指标质量监测,监测环境点位60个,增强绿色食品认证公信力。制作政策解读宣传片,引导广大企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提升我市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目前,全市现有“两品一标”480个,认证数量全省第一。
三是做好推广示范,扩大标准化试点辐射面。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优质农产品产量和销量、增加企业和农民收入,推动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组织区县学习借鉴绿色食品和标准化生产的典型实例,引导区县监管部门从提升标准化水平做好监管工作;引导广大农产品生产主体认可标准化生产是提升产品品质、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管理和推广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个。
四、关于建立食用农产品的全过程追溯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制定并下发了《沈阳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机制》等工作文件。推行纸质版合格证、机打合格证和电子合格证多种样式,督导农产品生产主体落实开具合格证和市场开办方查验合格证的法律义务。
二是有序推动合格证制度落地。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工作的有关要求,督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履行开具合格证义务,鼓励小散农户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2024年全市有效开具合格证59.6万张,附带农产品17.2万吨。
三是推进智慧化监管模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于新技术、新平台的技术运用,创新“通用+专业”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指标模型,归集涉及我市企业信用数据40.09万条,为食品领域“信用+智慧”监管提供数据支持。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及产销衔接电子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数字化追溯体系。2024年,陪同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赴康平县调研省市平台数据对接事宜,推动食用农产品数字化追溯体系工作。目前,全市重点品种生产主体已纳入省级监管平台管理。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全面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2批次/千人”定量检测任务,采取例行监测、专项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防范风险隐患,及时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
二是继续推行农产品网格化监管工作。做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化监管调研指导,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基层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督导,切实提升立体化、常态化监管水平。
三是有序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地。加大合格证制度正面宣传和巡查检查力度,将合格证开具情况纳入执法检查内容,对应开未开、虚假开具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4挂钩”要求,加大省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平台的推广和应用。
四是保障“两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扶持,指导各区县挖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潜力。将“两品一标”农产品纳入风险监测范围,持续保障产品品质。继续开展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土壤、水质、大气指标质量监测,增强绿色食品认证公信力。
五是持续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科学用药宣传,继续做好“科学安全用药大讲堂”等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绿色防控意识,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工作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