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在稳面积、提单产上下功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置。
一、基本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进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2024年,我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全力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水平。市领导多次对粮食生产有关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和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强调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召开专题常委会部署防灾减灾工作,高位推进我市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提升。二是一线指导推进。市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指导制定春耕备耕工作方案、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确定生产任务目标,亲临一线调研灾情、统筹全市有关部门,从防灾、减灾、救灾三方面详细安排部署,强化灾情科学应对、灾后复产减损,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三是细化责任落实。强化任务目标考核,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责任包保机制,从市到村,一抓到底,逐级建立任务落实台账,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126个乡(镇、街道)、1496个行政村、465605户。
(二)突出项目引领
一是落实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项目。在新民、辽中、康平分别落实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400万元,在康平、沈北、法库分别建设玉米、大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共42.13万亩。通过项目县“三区”建设,创建了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打造了一批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项目区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0%以上,有效促进农作物单产提升动力持续增长。二是积极开展市级粮油作物绿色优质示范区建设。在9个涉农区、县(市)各建设1个千亩粮油作物绿色优质示范区,总面积9千亩,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项目,试验示范一批适宜本地区推广应用的优新高产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1-2套可复制推广的粮油作物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落实耕地轮作项目。印发沈阳市2024年耕地轮作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轮作轮休。年度实施耕地轮作8.05万亩,超任务面积0.16万亩,圆满完成耕地轮作任务。四是积极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在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区、新民市、苏家屯区和沈北新区,共设立6个试验示范区,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1500亩,积极研究探索玉米大豆增产技术。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突出主推品种和技术。2024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33个,占全省42.4%;通过省审定品种95个,占全省39.4%。遴选发布玉米、水稻、大豆等主导品种49个,主推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水稻工厂化育秧等生产技术35项。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1500亩。二是强化农机保障。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省集中发放,补贴农户更新农机具1.33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高性能播种机、辅助驾驶系统等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具同比增长45%,全市主要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9.51%,居全省第一。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施“率先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行动,统筹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超长期高标准农田国债项目71.71万亩,推广黑土地保护工程300万亩以上,实施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治理康平地区黑土区侵蚀沟14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7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创新+产业化”组织模式,支持企业实施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等3个重点项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5个以上,粮油作物良种繁育规模保持在1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100%。
2.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抓好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重点推进“五良”融合示范工程,建设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实施康平玉米单产提升项目18.6万亩,实施沈北玉米、辽中水稻、法库玉米、法库大豆4个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及康平产油大县国家项目47.7万亩,项目区增产10%左右。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实施沈北、法库、康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18个科技示范基地,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强化“大数据+防灾减灾”,健全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新建土壤水分观测仪及植被和物候观测系统2套,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3.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及时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稻谷、大豆生产者补贴以及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健全资金发放监管机制。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大政策性保险宣传力度,推进产粮大县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扩面种植收入保险,稳定粮农收益预期。创新“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单品种商业保险试点。全年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强化粮食收购保障,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改善粮油仓储设施功能,补齐粮食烘干领域短板,实施“粮安工程”数字化建设,提升粮食产业经济效益。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好辽中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样板。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融入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年支持5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库房、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探索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强化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在新民市建设全过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联盟及服务中心,推进中化、万盈等企业实施“互联网+农业”高效托管。全年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8万亩。
5.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工程建设,鼓励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建设铁西彰驿等供水工程4处,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6.5%,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计划,维修农村公路8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1.2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9座,建设1条客货邮融合发展线路。提升电力保障水平,新增分布式农村户用可再生能源2万千瓦,实施变压器及配网线路改造等工程105项,解决215个村频繁停电及电压低等问题。持续推进5G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