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民族宗教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现有5个少数民族乡和156个民族村。民族乡全部位于康平、法库两县(康平4个、法库1个),总人口8310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6283人,占比55.7%。民族村总人口2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万人,占比53%。近年来,为推动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各级资金支持。经过近几年发展,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经济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20年全市少数民族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万元,虽然还低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万元,但每年增长达8%。
一、制定出台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措施
一是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市制定“一带、两线、多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规划,先后打造了康平小塔子等8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中,制定了推动民族乡村规模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民族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二是扶持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统筹各级各类各部门资源,深入开展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工作,重点打造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全域。依靠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各地区位优势和林果、杂粮种植等特色产业,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发展、可持续的项目实施。重点扶持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由县级民族工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逐年提高民族乡村产业项目比例,对重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持续投入。
三是扶持“一乡两村”建设。推动以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民族历史文化条件优越的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和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为试点的“一乡两村”建设,加快产业升级。扶持专业村建设。印发《沈阳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沈阳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考评奖补实施方案》在9个涉农区、县(市)实施专业村种养、加工、电商、旅游、流通、经营主体、科技、品牌、环境和庭院等10项提升工程,梯次推进专业村建设,制定每年度专业村建设任务清单计划,每年评选认定5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三年培育认定150个市级示范专业村。2020、2021两年评选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中于洪区的边台村(锡伯族)、明星村(朝鲜族),辽中区的金山堡村(满族),康平县的罗家屯村(满族 蒙古族)、小塔子村(蒙古族 满族),法库县的王爷陵村(蒙古族)、小桑林子村(回族),浑南区的佟嘉峪村(满族)等获评沈阳市“一村一品”专业村,每村补助资金一档50万元、二档40万元、三档35万元。2022年全市再评定出50个专业村,重点向民族村倾斜。
二、加大对民族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一是建立民族乡村投入增长机制。根据民族乡村的实际情况,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对民族乡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民族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整合部门资金向民族乡村倾斜。自2015年起进一步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标准(由每年350万元提高到1050万元),平均每年专门用于民族乡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1700余万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市用于民族乡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1.04亿元,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80多个,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项目发展。
二是加大民族村寨投入。按照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五个方面重点任务,大力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700余万元,撬动其他各级各类资金超6亿元,全面提升民族乡村经济实力,带动民族乡村群众增收致富。我市边台村、辽滨塔村、小塔子村、腰长河村、兴隆台村、后大河泡村、社甲村、公主陵村等8个民族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三是巩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民族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狠抓各项政策落实,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巩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全面落实“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责任、政策、资金、防贫帮扶等政策措施有效落实,涉及康平县、法库县5个少数民族乡镇,16个少数民族村;涉及少数民族人口4391人(康平县西关屯乡857人、东升乡1539人、柳树屯乡599人、沙金台乡1118人、法库县四家子乡278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889元,位居全省首位。下一步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民族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利用各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扶持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民族乡村,特别是原省级重点贫困民族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民族村内道路全覆盖、主要农田作业路全覆盖、重要农业配套设施全覆盖。
三、提升民族乡村地区发展水平
一是深化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扶持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项目,带动传统农业、特色种植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四家子蒙古族乡榛子和蔬菜种植、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生态旅游开发、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寒富苹果种植和林下经济、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淡水鱼养殖、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小杂粮种植和畜牧业养殖等特色经济发展,打造了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稻梦空间”田园综合体项目。下一步,立足民族乡村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推动一批有潜力、可持续、有市场前景的种养殖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支持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高民族乡村产业项目比例。推动法库县、康平县万亩榛子林、绿色有机地标特色杂粮等优势种植业和辽中区、新民市的淡水鱼优势养殖业。深入打造以“姜家沟干豆腐”为代表的民族乡村百年“老字号”品牌项目。
二是推进民族乡村旅游建设。强化保障打造品牌,深化文旅资源融合、拉长文旅产业链条,借势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火爆全国,积极扶持推广沈北新区稻梦空间休闲旅游,当年度共接待游客6.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20.1万元。推动以采摘、民宿为引领带动民族乡村游。推出了沈北新区中寺社区一日游等20条美丽乡村旅游线路,以及以十里芳华民宿、清境民宿、卧龙湖民宿等为重要元素的秋养生息休闲游旅游线路。下一步,继续推动民族乡村文旅资源的融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支持民族乡村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发展符合实际、市场广阔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民族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引导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做优沈北新区锡伯族文化旅游项目,以锡伯家庙-锡伯族文化广场-锡伯族博物馆-稻梦空间景区-腰长河锡伯族小镇等项目为主线,辐射带动锡伯族民族特色旅游项目整体关联发展,打造锡伯族文化周末游的专属旅游品牌。推动民族乡村自然资源优势的产业化转变,以“两塔一陵”(新民市辽滨塔和康平县郝官屯辽代古塔、康平县那尔苏陵园)和“两山一城”(法库县与康平县之间的巴尔虎山景区和康平县五喇嘛山枫林景区、康平县郝官屯镇祺州古城)为支撑点,整合法库县、康平县资源优势,推动围绕巴尔虎山的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打造以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田园体验、康养休闲为主题的北部民族特色旅游环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战略投资,整合发展登山、游学、民宿、采摘、餐饮等旅游项目,带动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当地群众收入。
三是推进少数民族村“三美”建设。启动“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分级分类创建美丽庭院,坚持规划先行,新编村庄规划,建设“四好农村路”、村内道路、安装路灯、村庄绿化工程,启动美丽田园建设,建设完成少数民族村58个,占少数民族村总数的37.2%。下一步,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少数民族村“三美”建设。完善“竞进”机制。建立“周调度、月拉练、季点评”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分类”通报机制,每季度末对重点专项工作综合评估、排名通报,每月抽查乡镇、村、庭院卫生情况;建立督导机制,每月开展实地督查、跟踪督查。高标准推进示范建设。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开展庭院洁化、序化、美化、绿化行动;推进美丽村屯建设,推进美丽村屯集中连片发展,突出文化特色;推进美丽田园建设,建设基础设施、环境提升、乡村公园等重点项目。常态化实施后期管护。巩固“常态化保洁+专项清洁行动”模式,持续实施村庄环境交叉互检和第三方暗访,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建成的设施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维护、有人监督。今年再开展少数民族村“三美”建设22个,总数达到80个,占少数民族村一半以上。到2023年实现少数民族村“三美”建设全覆盖。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