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乡村产业发展处 发布时间:2022-01-05

为落实我市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任务,推动沈阳农业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2021-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已初步形成禽、猪、奶、粮、蔬、花、渔等多农业产业链,形成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53.9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9家。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2020年,全市西甜瓜、蔬菜、花生等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超2000亩的专业村达77家;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超1000亩以上专业村达39个,全市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0家。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20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208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5.4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1200家,电商销售额超100亿元,形成了1个县域电商,打造了供销快线、农博网等十大本地电商平台

5.农业产业化情况。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农民合作社7755家,家庭农场1735家,已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个

6.农村创新创业情况。2020年,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全市新增返乡留乡就地就近就业人数1万人,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2万人。

二、发展思路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三、发展目标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确保达到1400亿元,力争达到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确保达到2.3:1,力争达到2.5:1;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达到9个。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2025年确保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以上,力争创建200个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3-5个产值超10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打造1-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2025年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年接待游客人数确保超过500万人次,力争超过6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确保超过8.5亿元,力争超过9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到2025年各类涉农电商确保突破2200家,力争突破2500家;电商销售额确保突破200亿元,力争突破250亿元;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产业链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业态。

5.农村创新创业情况。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确保超过2.5万人,力争超过3万人。

四、实施路径

(一)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1.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发展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标准的产地初加工。发展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探索综合利用加工,鼓励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循环利用、梯次利用,提升增值空间。加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建立农业重点项目库,招商引资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农业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

2.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布局。扩大农产品产销辐射范围,着力丰富加工产品,加快布局新型加工业态,坚持“走出去”战略。

3.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品种繁育、新型实用技术及先进加工技术。推进绿色加工。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建立低碳、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

到2025年,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融合大项目累计达到20个以上,力争累计达到30个以上;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达到9个,四县(市)各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个,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亿元;力争每个县(市)年均引进1个以上超5000万元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二)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1.推进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打造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条农业产业链加强科技、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力度。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丰富产品业态,提升价值链,促进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

2.推进聚集发展建设专业村,实施专业村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镇域地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分级分档建设区、市、省、国家四级现代园区。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3.推进培育“沈字号”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加强“两品一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打造沈阳大米、蛹虫草等10个具有沈阳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采取“龙头企业主导+农业协会造势+政府助力”的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打造一批优质、绿色、特色农副产品的企业品牌。

4.推进建设农产品市场推进乡村产地市场建设,按照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种植、养殖、水产等方面建设专业性农产品产地市场。推进县域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支持规划新建或升级改造蒲河大集等有影响力的市场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冷藏保鲜仓储设施、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监控、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配套设施建设。

到2025年,打造15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打造20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培育20个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专业村,打造5个以上在全国有知名度专业村,新认定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5个;力争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建设1-3个产值超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打造1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力争推介10个以上国家乡村特色产品,推介2个以上全国乡村能工巧匠。

(三)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1.聚焦重点区域打造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开展市级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向省推介一批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在传统农区,突出各村优势,推进集聚成片发展,打造一站式综合休闲示范园;在城市周边,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突出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打造多样旅游主题公园、展览等。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以县域为单位,建设业态丰富、设备完备、功能完善,在全省甚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县。

2.打造精品工程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民宿业态,推动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示范村。依托我市东西南北各地区特点,打造精品路线,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旅游精品“打卡地”。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分类开展美丽休闲乡村推荐、休闲农业与乡镇(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都市休闲农业园区示范创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典型。

到2025年,评选220家市级美丽乡村、力争推介20家省级美丽乡村、5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力争建设10个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园;力争建设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10条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力争推介3条全国知名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鼓励、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政银担保企”合作,深化农业金融服务协调推进工作制度,建设金融服务站,发展产业链金融,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继续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新发展农业新型险种。

2.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推广、交易+线下体验、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据自身产品特点及物流水平到乡村布局,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村和农村电商带头人。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统一信息发布、查询机制,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创优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到2025年,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主体超过2200家,力争超过2500家;建设1个以上电商产业园,1个以上电商示范县;力争建设150个以上农业金融服务站,农业产业基金达到3支以上。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形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推进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事企业形成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终端型生产业态,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的体验业态、完整农业生物产业链循环型业态等。

到2025年,力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超过7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5家;力争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70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5个,50亿元以上企业10个;创建30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创建12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六)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1.培育创业主体通过政策吸引、产业带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就业、返乡入乡创业,引导有资本、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农村实用人才、工商业主等在农村创业创新,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和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

2.搭建创业平台选树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遴选优质县(市),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向省推荐,树立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围绕原料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建设一批标准高、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全链条式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3.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遴选一批专家创业导师、企业家创业导师、带头人创业导师,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等各类平台,因地制宜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点对点指导。推进就近就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用工等,吸引返乡留乡农民工灵活就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实施,增加农民工就地就业岗位。

4.优化创业环境落实首次创业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引导各地简化市场准入,实现返乡农民工稳定、顺畅创业就业。深入挖掘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双创典型,开展“一赛一训”,宣传推介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企业家、工匠等典型范例。

5.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现代乡村企业家、“小巨人”乡村企业家,同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弘扬乡村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敬业精神、敢为人先精神、坚韧执着精神和立农为农精神。依据有关规定,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

到2025年,带动2.5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力争达到3万人;力争培育300名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力争建设6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实训基地,力争选树5名以上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获评10个以上全省创业创新大赛奖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和省财政项目扶持政策,促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设施升级、农业绿色发展、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加强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涉农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政务服务时间,加强涉农企业、个人信用监管模式数字化、网络化运用,引导县区建设多功能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吸引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农民个人等投身农业产业。

4.营造良好氛围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文件链接: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图片解读

文件链接:市农业农村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6号 邮编:11000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