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市农业农村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乡村产业发展处 发布时间:2022-01-05


市农业农村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推动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现将《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29日

  

  

  

  

  

  

  

  

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5

第一节  发展现状  5

第二节  主要问题  6

第三节  面临机遇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8

第三节  发展目标  8

第三章  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10

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  10

第二节  优化空间布局  13

第三节  促进产业升级  14

第四章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15

第一节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15

第二节  推进聚集发展  16

第三节  推进培育“沈字号”品牌  17

第四节  推进建设农产品市场  18

第五章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19

第一节  聚焦重点区域  19

第二节  打造精品工程  21

第六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22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22

第二节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23

第三节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23

第七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5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5

第二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6

第八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27

第一节  培育创业主体  27

第二节  搭建创业平台  27

第三节  强化创业指导  28

第四节  优化创业环境  28

第五节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  29

第九章  保障措施  30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30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  30

第三节  加强平台建设  31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31

  

  

  

  

  

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为落实我市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任务,推动沈阳农业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我市2021-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基础。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已初步形成禽、猪、奶、粮、蔬、花、渔等多条农业产业链,形成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53.9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9家。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2020年,全市西甜瓜、蔬菜、花生等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超2000亩的专业村达77家;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超1000亩以上专业村达39个,全市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0家。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20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208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5.4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1200家,电商销售额超100亿元,形成了1个县域电商,打造了供销快线、农博网等十大本地电商平台。

5.农业产业化情况。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民合作社7755家,家庭农场1735家,已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个。

6.农村创新创业情况。2020年,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全市新增返乡留乡就地就近就业人数1万人,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2万人。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

2.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资本下乡动力受阻,乡村网络、物流等设施薄弱。

3.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3:1,低于全国2.3∶1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

4.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产业链偏短、配套不强,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推进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以产业链思维谋划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不明显。

第三节    面临机遇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主要是强农兴农政策支持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势农产品市场需求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高质量农产品及优质服务的需求增长快速,沈阳农业基础好,优质产品较多,农产品市场空间广阔。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3.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加强城乡融合,支持农产品进城、城市资本和人流下乡。

4.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5.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确保达到1400亿元,力争达到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确保达到2.3:1,力争达到2.5:1;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达到9个。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到2025年确保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以上,力争创建200个以上,推广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示范典型;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3-5个产值超10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打造1-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到2025年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年接待游客人数确保超过500万人次,力争超过6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确保超过8.5亿元,力争超过9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到2025年各类涉农电商突破2200家,力争突破2500家;电商销售额确保突破200亿元,力争突破250亿元;推进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产业链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新型农业服务业态。

5.农村创新创业情况。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确保超过2.5万人,力争超过3万人。

  

2021-2025年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

(确保目标)

年均增长

力争年均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亿元)

753.9

1400

13%

15%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3

2.3

[1]

[1.2]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个)

2

9

[7]

[7]

一村一品专业村(个)

50

150

[100]

[150]

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万人次)

208

500

19%

24%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5.4

8.5

9%

11%

各类涉农电商(家)

1200

2200

13%

16%

涉农电商销售额(亿元)

100

200

12%

17%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万人)

1

2.5

17%

20%

注:[]为累计增加数





  

第三章  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

1.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发展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标准的产地初加工。蔬菜、水果和薯类等初级农产品,开展储藏设施建设,通过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实现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大米、玉米、杂粮等耐储农产品,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奶类、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抓好品控管理,建设一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加工原料优质。

2.发展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禽业重点培育集育种植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猪和肉牛促进屠宰和肉类食品加工,重点开发熟食品、半成品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蛋业鼓励企业引进鸡蛋深加工技术,提高蛋品加工率;乳业重点开发功能性乳品、乳清蛋白、高端奶粉等产品;粮业推广大米加工技术和包装工艺改良,向食品化、半成品化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果蔬业重点开发个性健康饮料、脱水果蔬制品、腌制蔬菜加工等产品;饲料加工重点开发配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产品。

3.探索综合利用加工。鼓励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循环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吃净榨干。推进秸秆、稻壳米糠、麦麸、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4.加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化蔬菜产地、畜禽(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精品渔业养殖等一产优质项目,提高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积极做好产业项目规划设计和推进重点加工项目建设,建立农业重点项目库,掌握各类型农业重点项目,并围绕确定的中心镇、专业村、现代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飞地产业扶贫实施区,以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链目标,采取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和开展主题招商等形式,着力引进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农业项目

5.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加快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着力整合资源,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建设电力、交通、通讯、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推进沈北新区辉山经济开发区、法库县孟家开发区2个现有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力争沈北新区辉山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培育新民市、康平县建设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辽中区、苏家屯区、于洪区等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其中:浑南区力争发展农产品仓储物流集聚区、铁西区力争发展饮料食品加工集聚区、于洪区力争发展饲料加工集聚区、苏家屯区重点打造东北食品科技产业园、沈北新区重点打造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医药产业园、新民市重点打造胡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辽中区重点打造近海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法库县重点打造南部依牛堡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康平县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加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大项目跟踪管理,推动企业对外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带动优势农产品出口。

专栏1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1.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到2025年,力争每个县(市)年均引进1个以上超5000万元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2.大项目库建设工程。到2025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融合大项目累计达到20个以上,力争累计达到30个以上。

3.创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达到9个,四县(市)各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4.壮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规模。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个,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亿元。

第二节    优化空间布局

1.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布局,在初加工方面,加快推进种植、养殖、水产等原料基地建设,种植上:在新民市、辽中区重点建设蔬菜、稻米等生产基地,在法库县、康平县重点建设玉米、杂粮等生产基地,养殖上:在苏家屯区、沈北新区重点建设禽业生产基地,在于洪区重点建设蛹虫草生产基地,在辽中区、法库县区重点建设牛业生产基地,在康平县、新民市重点建设生猪生产基地。水产上:在沈北新区重点建设小龙虾生产基地、在辽中区重点建设淡水鱼生产基地。在精深加工方面,推动加工产能下沉,在沈北新区重点建设饲料、乳制品、豆制品、肉制品以及传统食品、休闲食品为主的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冷藏物流集散地,在苏家屯区重点建设以肉禽、食品为主的加工基地,在于洪区重点建设饲料、蛹虫草为主的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冷藏物流集散区,在新民市、辽中区重点建设蔬菜、稻米加工基地,在康平县重点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在综合加工方面,在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探索建立畜禽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加工基地,在于洪区探索建立果蔬皮渣等综合加工基地,在新民市、辽中区探索建立稻壳综合利用加工基地。

2.扩大农产品产销辐射范围。着力丰富加工产品,加快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坚持“走出去”战略,将供需关系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合作列入一体化工作统筹,打造农产品直供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和私人定制基地,为农产品“走出去”开拓市场,打通销路。同时,探索发展个性化营养健康产品,满足我市人民差异化消费需求,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加工品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三节  促进产业升级

1.推进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品种繁育、新型实用技术及先进加工技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一批拥有地区特色、产能充足、功能强化的育种技术,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险、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

2.推进绿色加工。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建立低碳、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促进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一库多用”“一房多用”。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原料标准化、实现副产物有效供给。

第四章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第一节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1.增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最适宜的地区培植最适宜的产业,按照“培育主体、创新驱动、示范带动、做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条农业产业链,让粮食做前端、食品做中端、餐桌做尾端,农业做前端、工业做中端、服务做尾端,做深农业产业链。

2.补齐供给要素,完善产业链。加强科技、金融、土地等要素支持力度。在科技方面,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进一步提升高效的科技引领作用,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金融方面,突出整合理念,调整优化涉农信贷结构,并探索整合现有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在土地供给方面突出协同理念,推进“三块地”改革,在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计划指标奖励、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等方面,对乡村产业用地予以要素支持。

3.丰富产品业态,提升价值链。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发展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推介一批全国特色乡村产品和乡村能工巧匠。鼓励企业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各种类乡土产品,实现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生态价值促进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

第二节    推进聚集发展

1.建设专业村。实施专业村十大重点工程,即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的种养提升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共享共赢的电商提升工程;与美丽示范村、精品示范村、生态示范村相结合的农业旅游提升工程;产销高效对接的流通提升工程;壮大发展创新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科技术提升工程;打造“乡字号”“土字号”的特色品牌提升工程;金融、高标准农田、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软硬环境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的庭院经济提升工程,建设15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建设200个以上专业村,培育20个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专业村,力争打造5个以上在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专业村。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4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产值超20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3个主导产业产值超10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建设区、市、省、国家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浑南区重点打造东北花卉产业园、铁西区重点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园、于洪区重点打造蛹虫草产业园、苏家屯区重点打造永乐葡萄产业园、沈北新区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园、新民市重点打造大民屯酸菜现代产业园、辽中区重点打造肉牛产业园区、法库县重点打造孟家果蔬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园、康平县重点打造杂粮现代农业产业园。

4.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省统一部署,推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国家级白羽肉鸡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奶牛产业集群,培育蛹虫草成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节    推进培育“沈字号”品牌

1.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两品一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打造沈阳大米、蛹虫草等10个具有沈阳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

2.培育企业品牌。采取“龙头企业主导+农业协会造势+政府助力”的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打造大米、地瓜、辽育白牛、水果玉米、鳜鱼等一大批优质、绿色、特色农副产品的企业品牌,积极探索健康、营养消费产品,打造个性化大健康产品,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品牌推介会、外出参展等方式,塑造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第四节    推进建设农产品市场

1.推进乡村产地市场建设。按照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种植、养殖、水产等方面建设专业性农产品产地市场,重点加快新民蔬菜、康平花生、辽中花卉市场及集散地建设,推进建设仓储、冷链和保鲜物流设施,从销地预冷到产地预冷,减少农产品在储藏和运输中的损失,支持配套清洗分装等初级加工设施建设,提供产品附加值。

2.推进县域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县域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支持规划新建或升级改造蒲河大集等有影响力的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供水、供电、道路和通讯系统的改造建设和交易棚区的改扩建,进一步完善冷藏保鲜仓储设施、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监控、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方式,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交易市场。

  

  

专栏2 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1.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到2025年,打造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条农业产业链。

2.推介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到2025年,力争推介10个以上国家乡村特色产品,推介2个以上全国乡村能工巧匠。

3.建设专业村。到2025年,打造15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打造20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培育20个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专业村,打造5个以上在全国有知名度专业村,新认定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4.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5个。

5.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建设1-3个产值超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7.打造优质沈阳品牌。到2025年,力争打造1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

第五章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第一节    聚焦重点区域

1.打造美丽休闲乡村。以行政村为主体单位,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开展市级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向省推介一批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在传统农区,突出各村优势,推进集聚成片发展,结合本地资源、传统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传统乡村文化、文化古迹和多样特色美食,发展温泉度假小镇、采摘体验、农事体验、垂钓体验、农家乐、村落风光游等集休闲、娱乐、吃饭、住宿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休闲示范园。同时,挖掘农村非遗资源,组织农村手艺人开展技艺展示,活化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在城市周边,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突出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推进集聚成片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依托稻田、花海、湖泊、温泉、山川等业态,随季节更换,打造多样旅游主题,发展农业主题公园、湿地公园、观光采摘园、温泉庄园、农业嘉年华、特色花卉展览、冰雪大世界等。

3.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美丽休闲示范园、抓好统筹规划,集区连片,以县域为单位,建设业态丰富、设备完备、功能完善,在全省甚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县。

  

  

第二节    打造精品工程

1.打造精品民宿。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民宿业态,采取“公司+农户”托管方式、农户加盟等手段,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民空闲房屋,推动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示范村。

2.打造精品路线。依托我市东西南北各地区特点,统筹规划南线苏家屯区马耳山、东线浑南区魏家沟、北线法库县祖家坊、西线铁西区驿站等精品路线,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创业发展,注重参与体验,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根据休闲旅游消费升级的需要,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路线,积极打造“田园休闲+民宿”的乡村旅游,树立“生态田园乐活沈阳”品牌,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旅游精品“打卡地”。

3.创建示范典型。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美丽休闲乡村推荐、休闲农业与乡镇(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都市休闲农业园区示范创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休闲农业知名企业,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升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25年,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4.增强服务能力。实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停车场、人文景观、公厕、周边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功能完备的停车场。建设或改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住的温馨,玩的开心、买得舒心”。

专栏3 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

1.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评选220家市级美丽乡村、力争推介20家省级美丽乡村、5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到2025年,力争建设10个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园。

3.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县。到2025年,力争建设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

4.推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推介10条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力争推介3条全国知名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第六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1.扩大服务领域。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鼓励、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同时,加强社会公益性服务,完善道路、环境治理、文化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2.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政银担保企”合作,深化农业金融服务协调推进工作制度,建设金融服务站,发展产业链金融,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继续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新发展农业新型险种。加快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沈阳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第二节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1.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建设、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2.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推广、交易+线下体验、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第三节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据自身产品特点及物流水平到乡村布局,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鼓励引导辽宁自主创新电商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村和农村电商带头人。

2.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农产品大数据、农企征信等平台,形成统一信息发布、查询机制,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借助国内知名大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培育农博网、供销快线等以本地农产品为主的信息发布和交易展示平台,搭建“沈阳特色馆”“线上特产馆”“精品扶贫馆”“第一书记特产馆”等。

3.创优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实现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组织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村“点对点”建立产销关系,提高直采直供比例。

  

专栏4 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

1.实施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工程。到2025年,力争建设150个以上农业金融服务站,农业产业基金达到3支以上。

2.加强农村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数据平台。

3.实施做强农村电商工程。到2025年,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主体超过2200家,力争超过2500家;建设1个以上电商产业园,1个以上电商示范县。

第七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做强农业产业化产地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项目投融资平台、丰富农产品物流销售模式,积极培育本土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对现代农业有较强拉动作用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形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指导产业链协会扩大会员范围和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上市鼓励龙头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加大龙头企业高管培训力度,每年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高管进行培训,着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优势,建立飞地扶贫项目和龙头企业联村结对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农村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

2.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给予每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贴息补助,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智慧基地建设,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

2.推进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业融合发展,架起农工链接桥梁,鼓励农事企业形成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的终端型生产业态,鼓励农事企业与具有旅游资源的乡村结合,发展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的体验业态,鼓励养殖类农事企业发展完整农业生物产业链循环型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协调发展。

  

专栏5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工程

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超过400家,力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超过7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5家。

2.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到2025年,力争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70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5个,50亿元以上企业10个。

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创建30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创建12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第八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第一节  培育创业主体

通过政策吸引、产业带动,引导有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就业、返乡入乡创业,引导有资本、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农村实用人才、工商业主等在农村创业创新,采用“政策引领、产业扶持”等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农业企业,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和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

第二节    搭建创业平台

1.选树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遴选政策环境良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县(市),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择优向省推荐,树立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各类涉农园区(基地),围绕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到2025年建设一批标准高、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3.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链条式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第三节  强化创业指导

1.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专家创业导师,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企业家创业导师,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带头人创业导师,大力培养农业经济人,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

2.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等各类平台,因地制宜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点对点指导。加强返乡留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发挥乡村产业服务指导机构和产业链协会作用,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

3.推进就近就业。鼓励支持农事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用工等,吸引返乡留乡农民工灵活就业;鼓励企业间开展用工调剂,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共享就业;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外包,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临时兼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实施,增加农民工就地就业岗位。

第四节    优化创业环境

落实首次创业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引导各地简化市场准入,实现返乡农民工稳定、顺畅创业就业。深入挖掘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双创典型,开展“一赛一训”,宣传推介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企业家、工匠等典型范例。

第五节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

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现代乡村企业家、“小巨人”乡村企业家,同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弘扬乡村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敬业精神、敢为人先精神、坚韧执着精神和立农为农精神。依据有关规定,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

专栏6 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1.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到2025年,培育2000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2.5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力争达到3万人。

2.遴选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到2025年,力争培育300名农村创新创业导师。

3.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实训基地。到2025年,力争建设6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实训基地。

4.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到2025年,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力争选树5名以上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5.培育双创典型。到2025年,获评10个以上全省创业创新大赛奖项。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区、县(市)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及时跟进产业规划进展情况,做好规划的中期总结及规划期末总结。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和省财政项目扶持政策,促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设施升级、农业绿色发展、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在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上,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并对发挥示范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电商示范乡镇、示范村、电商平台建设、现代种养业、水产养殖业等给予补助。强化农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贷款机制建设,创新乡村产业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省市共建专项资金或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加强各级农业担保体系,对担保机构给予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同时,保障发展建设用地,探索规划“留白”机制,在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农业产业发展。

第三节   加强平台建设

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涵盖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金融、媒体、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产业链有关机构的沈阳市农业产业链协会,组织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电商、物流、科研、检测认证,推动产业链企业行业技术标准,促进农事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向上向好发展。构建完善的涉农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政务服务时间,加强涉农企业、个人信用监管模式数字化、网络化运用。引导县区建设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数据完善健全的多功能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吸引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农民个人等投身农业产业。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11229日印发  

  


文件链接: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图片解读

文件链接: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政策解读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6号 邮编:11000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