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农村与农业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资讯中心
“分级减量”--于家台村垃圾处理新方法
信息来源:市委农办秘书处(乡村振兴处) 发布时间:2020-04-14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广垃圾“五指分类法”的过程中,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通过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垃圾“分级减量”的工作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垃圾污染、减少了垃圾存量、增加了保洁人员收入、降低了垃圾治理成本,简单易行,可复制推广。

一、生活垃圾分级减量

初级分类。动员全村群众,对自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归类。对于有保留价值的生活废品(如废纸壳、旧报纸、废手机等)自家留存,集中待售;不想留置的废品及垃圾分类装入塑料袋等容器内放置大门外。

二级分类。于家台村共有5名保洁员,每日清晨按任务区域在村中收运群众放置在家门口的生活垃圾袋。在垃圾收运过程中,保洁员进行二级分类,将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分捡出来,其余的垃圾送至村环保小屋。垃圾收运结束后,保洁员将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带回卖掉,收入作为工资“补贴”。

终极分类。经过初级、二级分类,村环保小屋垃圾量已经大幅减少。环保小屋有一名专职垃圾分拣员(保洁员),对垃圾做最后一次破袋分拣,对没有分拣出去还回收价值的垃圾(塑料袋、旧铁皮等)挑拣出来,积少成多,卖钱归己。这叫“鱼过千重网,网网都有鱼”。终极分拣后,毫无用途的纯粹垃圾进入环保小屋。待环保小屋垃圾积累到一定量时,村里再统一运到垃圾填埋场。

通过半年左右时间的运行,于家台村体会到:如果村中无大规模养殖业,单纯是群众的生活垃圾,经过三级分类,实际产生的垃圾并不多。关键问题是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如果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一经积存,治理起来便是事倍功半,难度很大。所以,实行生活垃圾“分级减量”,必须做到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二、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时下的农村,每年都有因盖房造屋、修墙补院产生的建筑垃圾,况且数量较大,严重影响环境与观瞩。于家台村领导经过认真思考后,探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的新途径,既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又强化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做法:统一回收建筑垃圾并进行初步分拣,将分拣出的残砖碎瓦运往村内鱼池进行池塘护坡,剩下的残土填埋村内废弃的坑塘,若干年后就能造出新的田地,或美化建设成休闲广场,或栽植树木变成林地,均能变废为宝、造福村民。

三、生产垃圾集中沤肥

于家台村共有设施农业大棚25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0%以上。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果蔬植物残株等生产垃圾。这些生产垃圾虽然不能产生什么污染,但影响环境,尤其是风干后有产生火灾的隐患。村针对此种情况,于家台村将生产垃圾集中堆放在田间废弃的坑塘内,分层浇水和撒施促进分解“有机物料腐熟剂”,以便加速生产垃圾的腐化与分解,最后,沤制成有机肥料重返田间,变成促进作物增产提质的营养物质。通过此种方法,不仅净化了村屯环境,还有效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撰稿人:袁建军  审核人:谢笑聃)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1号城新大厦1号楼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邮编:110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