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村一品”专业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振兴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来优先推进,围绕富民、强村、兴业的发展定位,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示范带动。为加快推进专业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在培育人才队伍、延长产业链、建设专业村品牌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人才科技培训,建强专业村人才队伍
1.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强化专业村科技人才支撑。落实“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三支一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对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推进“高级专家服务基层”,开展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义务诊疗等。积极培养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青年乡村工匠、公共服务及乡村治理人才,安排300名“青年农民上大学”。
2.开展涉农电商人才培训。启动“千人培训”计划,开展市县两级电商培训工作,重点对电商乡镇(街道)、电商村的农户、企业、创业人员等进行针对性、实操性轮训。2022年,计划培育电商专业人才2000人。支持各区、县(市)组织农村电商培训“领导班、总裁班、业务班”等学习和研讨活动。重点加强对我市农业“特色作物核心区”基层干部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打造沈阳特色农村电商,支持区、县(市)委托专业机构以及联合高校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壮大涉农电商人才队伍。
3.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进“高级专家服务基层”,开展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义务诊疗等。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指导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积极与各专业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在辽中区杨士岗镇靠山屯村、新民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杨城寨村等11专业村落实“设施果蔬提质增效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示范面积1800亩,示范推广设施农业土壤改良、病虫害减药控害、保花保果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促进专业村设施果蔬生产高效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专业村发展机制
1.培育专业村创新创业主体。结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沈组通字〔2021〕19号),抓好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推广工作,以党建引领带动专业村建设。采用“政策引领、产业扶持”等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农业企业, 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和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服务专业村产业发展。
2.壮大专业村集体经济。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专业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通过独资、入股、合作等方式开展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因地制宜探索“三变改革”成果利用新机制,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土地作价入股以及强村+弱村、多村+企业的联合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采取租用闲置庭院等形式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专业村+合作社”发展模式,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0家。做强富虹、华美、信昌等10家“链主”企业,加强稻米和禽业产业联盟金融和科技支撑,加快培育蔬菜、花卉和渔业产业联盟。分层分类滚动实施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示范创建行动,创建示范家庭农场50个、合作社30个。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链,推进专业村融合发展
1.以优势产业做强产业链。围绕《沈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沈农发〔2021〕9号),结合各专业村资源和区位条件、自然和生态优势,部署推进稻米、蔬菜、花卉、畜牧、渔业5大农业产业链发展提升行动。实施“链长+链主+专班”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0家,争创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强稻米和禽业2个产业联盟,新建渔业、花卉、蔬菜3个产业联盟。建设佳合肉鸭、吉美甜玉米等20个重点项目,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全国农产品加工细分领域前20强开展精准招商。创建产业化联合体24个,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的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加强。
2.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把营养健康和绿色发展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方向,推动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通过循环增值、梯次增值、全链增值。禽业重点培育集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猪和肉牛业重点开发熟食品、半成品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乳业重点开发功能性乳品、乳清蛋白、高端奶粉等产品。果蔬业重点开发个性健康饮料、脱水果蔬制品、腌制蔬菜加工等产品。力争5年时间,全市稻米、渔业、畜牧、花卉、蔬菜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200亿元、139亿元、700亿元、20亿元和130亿元。
3.以丰富业态提升产业链。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推动实施种养、加工、电商、旅游、庭院等专业村提升工程,在农工之间找连接点,在农旅之间找落脚点,在农商之间找热卖点。实施农村电商发展行动,安排扶持资金1000万元,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商产业园区、网红基地建设,组织农村电商培训等,新建电商县1个、电商服务中心3个,完成40个电商村项目建设,推进法库电商示范县、辽中和新民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发展休闲农业,新培育市级美丽休闲乡村20个,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美丽休闲乡村。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相互交融、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功能延伸。
四、全面开展品牌创建,提升专业村品牌竞争力
1.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种质量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两品一标”认证,深度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知名品牌,扩大乡字号、土字号的品牌影响力。
2.大力培育企业品牌。采取“企业主导+协会推进+政府助力”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化运作,推进大米、苹果、葡萄、地瓜等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企业的品牌建设。
3.大力培育乡土品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挖掘一批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工艺独特的能工巧匠,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的乡土品牌。
4.大力培育专业村品牌。设计推广我市“一村一品”专业村标识,对专业村农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
五、整合政策资源优势,统筹推进专业村建设
1.加强政策资金保障。2021年,我市印发《沈阳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考评奖补实施方案》(沈农秘发〔2021〕71号),拨付“一村一品”专业村专项奖补资金1975万元,由各相关乡镇政府(街道)统筹用于专业村建设。我们将以区县市政府为工作主体,持续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加大县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向专业村聚集,增加土地出让收入、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专业村建设。
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成立由副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银行、担保、保险等33家金融机构为成员的农业金融服务协调推进组。已建成新希望新农产业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发起设立了沈阳安芙兰健康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13亿元。2022年将计划发起设立5亿元的沈阳乡村振兴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的运营模式扶持一批企业。继续完善涉农融资服务体系,推动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接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开发与专业村主导产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融资业务。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实现专业村信用体系全覆盖。
3.建立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把专业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从区域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的视角,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为基础,从发展路径、任务目标、产业布局等方面,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动力电、物流、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专业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专业村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