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第1411362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产业化处 发布时间:2023-03-31



朱丽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建议》(省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第141136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

一、统筹规划旅游业发展战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战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市文旅局编制下发了《沈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沈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专门对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目标定位、空间布局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发展,确保了全市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等举措,有效推进了休闲农业发展进程。市自然资源局按照我市“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工作相关部署,组织编制美丽宜居村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紧密衔接、严格落实上位总体规划有关要求,充分考虑村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诉求。一是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结合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合理配置各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道路交通规划方面。根据村庄产业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合理衔接对外交通,优化村庄内部道路系统。有旅游等功能的村庄建议主要考虑停车安全及避免对村民的干扰,结合旅游线路在村庄周边设置车辆集中停放场地。三是公用设施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乡村生产生活习惯及需求,从投资、运营、维护、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坚持以村庄规划引导农村地区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为乡村地区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空间引导策略,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做好空间保障。

二、完善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摆在优先位置,高站位谋划推进全市乡村旅游,不断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持续优化完善乡村旅游景区连接线、步道、停车场、景区导引系统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好游客进入景区“最后一公里”和旺季游客“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的问题。

一是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结合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合理配置各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道路交通规划方面。根据村庄产业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合理衔接对外交通,优化村庄内部道路系统。有旅游等功能的村庄建议主要考虑停车安全及避免对村民的干扰,结合旅游线路在村庄周边设置车辆集中停放场地。三是公用设施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乡村生产生活习惯及需求,从投资、运营、维护、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坚持以村庄规划引导农村地区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为乡村地区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空间引导策略,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做好空间保障。

三、塑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

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品牌提质升级,不断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市文旅局每年在9个涉农区、县遴选一批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的乡村,推荐申报省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了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城郊休闲乡村、主题游乐等特色主题旅游村,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旅游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目前,沈北新区石佛一村、法库县半拉山子村2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沈北新区单家村、苏家屯马耳山村等8个乡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我市荣获省级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奖项27个。包括辽中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沈北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稻草服饰(胡服骑射)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展产品创意金奖;2022年,我市认定法库县登仕堡子镇巴尔山村、于洪区平罗街道万金村等12个行政村为2022年市级美丽休闲乡村。法库县公主陵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截至目前我市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省58个,我市占比8.28%;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镇10个,全省68个,我市占比6.8%;市级美丽休闲乡村68个。

四、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全市将持续聚焦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以“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为主线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市文旅局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情民俗,加快推进民族博物馆建设,开发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重点推进西塔朝鲜族片区、西关回族片区、沈北锡伯族片区的建设,丰富民族文化活动,培育形成风貌有特色、配套更完善、体验更丰富、服务更规范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向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申报精品旅游线路,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辽中区、经济开发区生态休闲之旅被国家推荐为精品旅游线路。2022年我市发现GTI农村-沈阳休闲度假生态之旅—美丽乡村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已入选农业农村部编撰的《发现大图们: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五、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依法依规落实国家、省支持旅游发展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相关政策,积极采取创业担保免息贷款、对乡村旅游创业载体进行资金奖补、实施税费减免等方式支持企业家、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退军人到农村创新创业,让返乡创业成为一种潮流,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强化人才振兴,市文旅局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区、县(市)乡村旅游负责人及重点企业负责人赴省内外学习考察或组织行业培训会,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升业务素质。

为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8年至2020年,市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近1.06亿元扶持都市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全市每年开复工建设项目15个以上,年均新增投资达2亿元以上。

六、建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 “十四五”期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沈北新区兴隆合街道大孤柳村,通过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村合作社与锡伯龙地有限公司(稻梦空间)共建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宅基地,探索发展水稻种植虾稻共生、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企业+农户的综合经营模式, 已经发展为“世界最大的稻田画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稻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稻田画之乡”和“中国最美田园”景区。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次,稻田画实施技术输出达6个省份,多次在央视、新华社、中新社、腾讯、凤凰卫视及地方电视台等几十家报媒和网媒报道,目前,已成为沈阳市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2022年,稻梦空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稻梦空间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美丽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和领头雁。

七、开展整合优化,切实保护自然资源

自2019年以来,按照国家、省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部署,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开展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整合优化工作统筹全市生态空间,从保护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方案总体增加了保护地的生态空间用地面积及用地占比,减少了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村庄建设用地等矛盾冲突用地的面积。在切实保护重要自然资源的同时,为各地区依托自然保护地周边开展旅游活动预留下了空间。同时,市自然资源局也开展了《沈阳市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及部分单体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结合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要求,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将生态旅游项目纳入规划当中,对各地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提供支撑。

为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业,市水务局组织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大中型河流堤防的维修养护工作。二是依据省防指、省河长办印发的河道清障总体方案,做好我市辽河、浑河、绕阳河河道清障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开展河流生态封育工作,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达到岸绿水美,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生态基础保障。

2023年,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鼓励农事企业与具有旅游资源的乡村结合,发展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的体验业态。继续建设一批市级美丽休闲乡村,积极推介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我市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下一步,全市将强化规划引领,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沈阳市旅游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乡村区域聚集,让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感谢您对沈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3月31日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6号 邮编:11000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