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调研破解我市农村空心村问题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市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村”现象,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浪费土地资源、潜藏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研破解我市农村“空心村”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1.摸清底数,开展“空心村”调研
我们已于2020年初开展村庄基本情况(空心村)调查工作。调查范围系9个涉农区县(市),即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共涉及132个乡镇(街道),16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有建设规划的村庄182个。
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户籍总数77.26万户,常住户数63.82万户;户籍人口249.4万人,常住人口(不含外出打工人员)187.15万人,农村人口常住率为75.04%。我市农村共有宅基地60.93万个,面积4.76亿平方米;其中闲置宅基地2.97万个,面积1779.86万平方米,农村宅基地闲置率4.9%;房屋66.28万幢,面积1.27亿平方米,其中闲置房屋5.64万幢,面积710.99万平方米,房屋闲置率8.5%。耕地面积1131.4万亩,基本农田910万亩,建设用地355万亩,流转面积181.83万亩。2018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7.88亿元,预计2019年收入31.04亿元。
在此次统计的16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有106个村人口常住率不足50%,占村庄总数的6.272%,沈北、苏家屯等近郊区占比较高;有6个村宅基地闲置率超过50%,占村庄总数的0.355%;有19个村房屋闲置率超过50%,占村庄总数的1.124%。
2.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村庄规划
一是编制《沈阳市村庄布局规划(2019-2035 年)》,将全市的村庄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进行分类,提出各类村庄的发展的引导策略。编制了《沈阳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引导,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类引导控制。
二是开展《沈阳市百村美丽、千村整治总体建设规划》,组织开展第二批135个美丽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现已完成康平、法库两个县的座谈及典型村庄的现场踏勘工作,对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建设管理等五大类五十余项指标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以美丽村建设为先行,探索解决“空心村”问题的着力点。
三是严格落实《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充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农业产业用地,推动各区县(市)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支持重点产业发展,6月底前完成1004亩增减挂钩指标归还任务。
四是加快完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和管理,深度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塑造乡村风貌。进一步优化完善沈北新区石佛寺村、新民市辽滨塔村、法库县叶茂台村三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方案。通过厚实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的自我认同感,让农村不再“空心”,真正留住人。
3.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我们于今年2月出台了沈阳市实施意见,重点从加强乡村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乡村治理,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由县乡两级党委双重管理制度。年底前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县级联审和滚动排查机制,落实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养老、医疗保险等待遇,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发挥第一书记引领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二是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一般债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四地政府投资类项目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的管护费用纳入各级政府预算。支持各地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合作(PPP),发挥好财政资金效能。
三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90%。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实现一乡一园。加大职业学校在农村的招生规模。强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乡镇标准化卫生院112个,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深入开展“大病不出县”试点。继续做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
四是着力满足农村人才需求。深入落实国家省“三支一扶”计划,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服务。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支持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实施百村百业专项行动,发动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下乡开展设施规划、培育绿色农产品和乡村文旅项目等。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通过兼职创业创新等形式投身乡村振兴。
五是强化乡村产业振兴。发挥龙头企业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增设贴息政策,激发激励企业利益缔结,带动乡村、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户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启动“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通过3年努力,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推广一批现代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信息服务、乡土文化等产业发展示范典型,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强村。
六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颁证率达到90%以上。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审批。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等集体资源资产,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试点。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