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情况及 2022年工作安排
信息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4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52.8亿元,增长6%,高于去年3.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12.5亿元,增长5.5%,高于去年2.6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增幅均为历史最高。共承担省考指标13项,11项指标已完成,1项指标预计可完成,1项指标推进滞后。承担市考指标14项,12项指标已经完成,2项指标预计可完成。省考、市考指标完成情况详见附表1、2。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一是产业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保持政策稳定、资金投入不减,安排衔接资金1.5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316个,预计人均增收2000元。二是扶贫项目资产逐步规范管理。对2016年脱贫攻坚以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余元逐笔资金核查、逐个项目过筛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市226项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清、账目明,资产全部确权至村。三是返贫监测帮扶措施有效落实。落实防返贫监测月排查、季报告工作机制,已纳入监测帮扶范围16429。资助学生1239名、医疗保障9762人次、就业帮扶656人、低保兜底5689人、危房改造27户,安全饮水实现动态清零。四是社会帮扶成效显著。全市60个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改善,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40个,占比2/3。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1个,占比22%。村内主要街路硬化、文化中心、互联网、卫生室、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选派新一轮驻乡、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832人,协调帮扶资金1108万元。

2.全面完成稳产保供任务。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播种面积825.75万亩、产量超过80亿斤,圆满完成省“两个不低于”任务,分别超省考指标10.05万亩、0.9亿斤,列全省第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1.8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1/6左右。克服秋雨、暴雪影响,沈北、康平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于洪、辽中、苏家屯、法库、铁西、新民进度分别完成6-4成。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45万亩,超省任务9万亩。新增农机动力30万千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7.4%和98.63%,稳居全省第一。二是“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国家考核优秀,全省第一。预计全年蔬菜产量390万吨,占全省1/5;肉蛋奶总产量140万吨,占全省1/4;淡水产品产量21.5万吨,占全省1/4;“菜篮子”农产品实现稳定增长,稳居全省第一,在满足本市需求基础上,1/2左右外销。继续叠加省、市政策,完工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11450亩,其中:温室2204亩,冷棚9246亩,超省绩考目标14.5%。“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回头看”顺利通过国家核查组验收核查,出台了市级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办法,建立了三级网格化土地监管体系,实现常态化监管。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存栏230万头,超省任务28.1%;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家,超省任务3家,累计达88家;创建华美、旭锦星国家示范养殖场,国家级示范场累计达20家。新增稻田综合种养1.2万亩,其中,小龙虾2570亩、河蟹10155亩,超省任务20%,累计面积达到2.5万亩。

3.现代种业保护创新成果初显。在省内率先启动实施现代种业保护创新三年行动,编制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13条政策。依托沈阳农大、省市农科院、东亚种业,组建水稻、玉米等12个创新团队,实施创新技术攻关项目20项,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37个,6个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权证书。玉米、水稻等新品种通过省审定106个,占全省总数1/3以上。东亚玉米育种项目获得国家支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77份,审定通过180份,完成省任务,97份在审。发现法库百年百巧梨、爆裂玉米和辽中野生绿豆等优异种质资源。水产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部完成。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发现问题线索50件,立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7起,问题种子全部销毁。

4.产业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由234户增至313户,增加79户。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全省1/4,居全省第一。一是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推进稻米、蔬菜、花卉、畜牧、渔业五大农业产业链建设,开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2个,完成投资21.1亿元,22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7家、市级23家,累计分别为15家、53家、15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省第二。成立国内首家产业链协会,培育富虹、华美等10家“链主”企业,组建稻米和禽业产业联盟,新创建省级产业化联合体8个,省级联合体全省第二,新民获批国家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二是特色经济圈加速发展。新培育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全市专业村达100家,新创建全国示范村和亿元村5个;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建成市级强镇20个,辽中肖寨门获批国家肉牛产业强镇;康平加工集聚区晋升省级;白羽肉鸡、良种奶牛获批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农村电商加快建设。实施农村电商三年行动,抓紧推进9个县域电商服务中心、9个电商镇建设,在125个电商村基础上,新发展40个电商村,已完成第三方机构招标,正在进行人员培训、设立场所、开展直播等内容筹备。争取上级试点示范,启动建设国家农村电商示范县1家、国家和省数字乡村示范县各1家,建成辽中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农业品牌化扎实推进。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安排400万元政策资金推进“两品一标”质量认证,全市累计认证“两品一标”492个,数量全省第一;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沈阳大米、沈阳寒富苹已完成申请注册、正在推广使用,正争创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农博会推介农产品200多种。

5.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稳慎推进于洪、沈北试点方案于10月底获省委、省政府批准,形成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权流转、新建房屋抵押等制度成果,全市20个村屯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自营、入股,吸引社会投资超1亿元。二是农村承包地确权证书实现应颁尽颁。累计颁发承包地经营权证书60.2万份,颁证率96.3%。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235个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探索“强村+弱村”“多村+企业”联合发展等模式,扶持51个收益稳定长效“造血”项目,持续巩固消除“零”收入村成果。四是农村产权规范交易增效明显。在市农交中心升级省平台基础上,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现扩面提级,全年流转成交项目1193宗、面积5.5万亩、金额1.5亿元,溢价率达16.1%,增加农民收入2102万元,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分层分类滚动实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行动,评选县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54家、市级21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完成省绩考任务;辽中获批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成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40.8万亩,超省任务8.2万亩。

6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实施。启动“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统筹安排17.67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庭院1350个、建设美丽村屯270个、规划美丽田园20个。一是分级分类创建美丽庭院制定基础版、标准版、升级版示范庭院创建19项标准,全市累计清运庭院死角、庭院杂物等垃圾10.9万吨,庭院卫生明显改观,栽种巾帼花路100条,创建示范庭院1350个、省级最美庭院9个。是美丽村屯建设扎实推进。坚持规划先行,新编村庄规划270个,村庄规划覆盖率达3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建设“四好农村路”877.3公里、村内道路1200公里,安装路灯19922盏,全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治理黑臭水体140处,112个村庄完成绿化工程。启动美丽田园建设。率先开展美丽田园规划编制,20个美丽田园乡镇规划铁西新民屯镇等16个乡镇已完成中期汇报;法库十间房镇等4个乡镇正在加紧编制。四是农村问题户厕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完善2种模式、4套技术导则3项工作方案及防渗漏技术规范、施工措施等,积极打造高寒改厕建设样板。落实农户县乡村及监理公司“1+4”监管机制,提升和维修户厕3.2万座,整改成果得到农业农村部调研组肯定。

7乡村治理试点有力推进。深化“两邻”理念乡村实践,新增6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数量居全省首位。一是工作组织不断强化组建市、县两级推进工作专班,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体系,出台了市、县两级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施方案,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二是试点示范实现全域布局。以沈北新区、康平县2个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为引领,以省级以上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村)为带动,形成全市“1+1+N”乡村治理试点示范的全覆盖布局。三是形成沈阳市乡村治理经验。沈北新区顺利通过国家乡村治理试点中期评估;孟家台村等4个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典型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选树和打造“领航示范村”“巾帼美丽示范村”“一村一品专业村”等102个各具特色的沈阳综合类典型引导示范村。

尽管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得到根本改变,防灾抗灾害能力还需加强,黑土地保护依然严峻;二是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农村资源要素还没有完全盘活;三是农村综合改革红利有待释放,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强;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还需加力推进,长效管护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大棚房”问题反弹、农村厕所长期使用等隐患还依然存在。从主观上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转变作风,争、抢、拼的斗争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强。

、明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主动投身“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阶段“三农”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确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一个新突破。

(二)重点工作:做好1个衔接、实现4个提升、推进1个改革、实施2个建设,具体如下。

1.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措施,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开展返贫监测和帮扶。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4个县设立乡镇级网格长、村级网格管理员,每月至少开展2次入户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落实就业帮扶、兜底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资助、危房改造、金融扶贫、农村饮水安全等政策措施,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二是强化资金和资产监管。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市级计划投入6642.4万元,县级投入2500万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开展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落实项目资产管理办法,加强扶贫资产运营管理,聘请第三方机构对3.5亿元项目资产开展评估,做到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合理、使用规范,确保扶贫资金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支持发展产业促进增收。以4个县为帮扶重点,支持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庭院经济等到户帮扶项目,支持以县、乡、村为实施主体的资产收益项目,拓宽增收渠道,支持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四是加大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落实省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方案,对康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帮扶产业发展能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上,细化帮扶措施,强化倾斜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       

2.加快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实现新提升。坚决完成粮食生产“两个不低于”省任务,播种面积稳定在81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切实稳定“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突破550万吨。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51.16万亩。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作业面积170万亩。创建全国粮油高质高效示范县,整区推进沈北20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国家级示范县建设。打造市级粮食优质示范区,建设10个万亩粮食作物优质示范区。二是发展现代种业。开展现代种业保护创新三年行动,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生物育种研发、科技创新引领、良种基地建设、品种推广示范、种业企业领军等六大工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3-5个,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9%、98%、80%。三是强化质量管控。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开展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和常规农药残留超标专项治理。实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开展质量追溯,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四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组织实施春、秋季集中防疫,强制免疫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非洲猪瘟、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3.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立足构建沈阳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圈、生态维育控制带和辽中、新民、法库、康平特色农业优势区及稻米、蔬菜、花卉、畜牧、渔业产业链的“1145”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围绕五大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正大、三全等本地投资项目落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在辽中、沈北等地建设1500亩优质米育种示范基地1个、订单种植基地10个,推进新民大民屯蔬菜交易市场二期项目建成运营,推动辽中玫瑰小镇一期、沈北绿馨花卉产品展示中心、浑南大东北艺园花木温室小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苏家屯昊明畜禽屠宰深加工项目和新民鳜鱼种质资源场项目建成投产。二是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经济圈。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现代农业产业强镇20个,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特色村镇;加快推进辽中、新民、法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康平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白羽肉鸡和良种奶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育辽中、新民、法库加工聚集区和辽育白牛优势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村电商发展行动,安排扶持资金1000万元,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商产业园区、网红基地建设,组织农村电商培训等,新建电商县1个、电商服务中心3个,完成40个电商村项目建设,推进法库电商示范县、辽中和新民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发展休闲农业,新培育市级美丽休闲乡村20个,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四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以农业十大品牌为重点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培育区域公共品牌4个、企业品牌30个、产品品牌50个,支持沈阳肉鸡、良种奶牛创建国家级区域公共品牌。举办好沈阳农博会,走出去到北京、上海、长春等外出参展招展8次以上,推介品牌农产品100个。

4.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新提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一是发展特色种植。继续实施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叠加省、市政策,安排12078.8万元,新建、改造高标准设施农业5000亩以上。加强新建设施农业项目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二是发展规模养殖。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以稳定生猪和家禽、发展奶牛、提升肉牛为主要方向,推行“大型龙头企业+专业养殖户”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扬翔、华美等大型企业高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加快推进辽中肉牛小镇建设。三是发展现代渔业。积极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工程,在原有2.5万亩基础上,在沈北、法库、新民、辽中等沿辽河地区,发展提升小龙虾和河蟹等稻田综合养殖面积1万亩。调整池塘养殖品种,引进一批鲟、柳根鱼、津新鲤等6个生产性能好、带动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淡水鱼品种。

5.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新提升。立足乡村特色资源,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一是发展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0家,争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做强富虹、华美、信昌等10家“链主”企业,加强稻米和禽业产业联盟金融和科技支撑,加快培育蔬菜、花卉和渔业产业联盟。新创建市级产业化联合体不少于5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不少于3家。二是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层分类滚动实施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示范创建行动,创建示范家庭农场50个、合作社30个,落实项目贷款贴息政策,以点代面促进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发展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40万亩,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6.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用好改革成果,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试点指导于洪、沈北首批试点村按试点方案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继续开展统计调查,摸清宅基地规模、布局和利用情况。指导试点地区规范开展宅基地审批、退出、抵押、利用、管理工作,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二是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建立土地承包数据信息维护变更机制。加强土地承包仲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仲裁员队伍调处矛盾纠纷的业务水平。加强承包地流转管理,探索制定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制度。三是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行动持续贯彻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建设,确保村集体经济“零”收入村消灭一个、稳固一个,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高于10万元的村达50%以上。四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做好“1+5+N”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统一进场交易。

7.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村庄清洁成果,以“三美”建设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美丽示范庭院2700个,新建美丽宜居村332个,接续建设20个美丽田园,提升农村功能、服务、文化和生态品质。一是建设美丽田园依托辽河、蒲河等景观,建立“小组微生集聚、走廊示范串接、典型试点示范”的“4+10+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行示范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6月底前编制完成20个美丽田园规划,安排驻镇乡村规划师20名,指导修编和规划管理等。重点完善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四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新建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8个,采购垃圾桶(箱)3271个、电动垃圾收集车267个、垃圾转运车10个、垃圾收集房121个,保障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及时处置。安排资金3288.9万元,采取“超滤、纳滤、膜渗透+生化”等工艺处理梁山、公主屯等10个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浓缩液14.77万吨。建设镇农贸市场、村文化广场周边农村公厕44座。投入3080万元,清淤疏浚慈恩寺乡四台子河、新民双程堡河等村屯河道10条,总长度22.87公里。每个美丽田园乡镇安排1000万元资金,实施美丽田园基础设施、环境提升、乡村公园等项目建设。二是建设美丽村屯编制一村一任务清单,项目化、工程化推进332个美丽宜居村村庄规划编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每村安排80万元资金,开展一体设计、一体绿化,村内隙地绿化率85%以上。投入9.65亿元建设村内道路1457.2公里、村内边沟482.4公里、村内路灯19813盏,建成后美丽村“户户通”全覆盖。新建辽中潘家堡、双山子村污水处理设施2处。三是建设美丽庭院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制定标准,推进庭院清洁行动,力争50%以上庭院建成整洁庭院。健全市、县两级示范庭院创建机制,在现有1350个美丽庭院基础上,再创建美丽庭院2700个,力争实现“村村有示范”。四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全面完成农村问题户厕整改任务;对整改进展快、效果较好地区,根据农民意愿开展新建农村户厕工作。做好2019年和2020年农村改厕工程验收和“回头看”。

8.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围绕建设善治乡村,总结推广各级各类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有益经验,加快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化“两邻”理念乡村实践,率先在承担试点示范的沈北和康平2区县及15个国家、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分类推进积分制、清单制、移风易俗“3个一张图”和数字化治理等试点示范,深入挖掘选树类型多样的乡村治理样板。二是推进沈北新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乡村经济发展五大重点工程,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三是推进康平县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机制,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攻坚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四是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试点应用功能成熟、群众欢迎的乡村治理信息系统、APP等,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保障措施

一是深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学理论、补知识、提能力,摸底数、查短板、找原因,立方向、抢机遇、扬优势,明重点、抓关键、定路径,围绕争当思想解放的“五个表率”,扎实开展大讨论、组织大学习、进行大调研,抓住政策机遇,用非常举措去拼、去抢、去争,说了算定了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到位,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到底,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

二是加强组织推进。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市直部门和区县(市)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优化顶层设计,继续完善有关规划,细化年度计划。重点工作组建专班,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建账、立账、对账、算账。强化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意识,开展“晒成绩、赛贡献”专项活动,建立完善报告、例会、调度、反馈、宣传、观摩、拉练、通报和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强现场指导、下沉服务、蹲点调研。

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多措并举推进项目“谋立推建”工作,内育、外引、上争,推动项目数量、投资实现倍增。围绕现代种业、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包装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大项目。完善项目专项化专班化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包保领导、一个推进专班,以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制定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方案,统筹政策、资金、项目向农业农村倾斜,强化农村“人、地、钱”等要素供给,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研究制定2022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精准支持乡村产业、“三美”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中粮等央企及有关智库开展多种形式战略合作,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分层分类总结凝练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广好经验做法,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主动对接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利用好县乡村广播电视、镇村公开栏、农村集市、报纸杂志等传统宣传阵地,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搞好针对性宣传,宣传好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6号 邮编:11000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