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2021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服务中心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发布时间:2022-01-20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月14日

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农为社稷之本,种为农业之基。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和先导。为充分发挥沈阳市在研发、推广、监管等方面的种业发展优势,抓住国家种业振兴契机,在较短时间内补短板、锻长板,进一步促进沈阳种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基础条件

“十三五”时期,我市种业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效显著,种子种苗产学研、育繁推现代发展模式已初步成形。

1.育种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已建设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市种业科技创新平台26个(其中国家级4 个、省级21个、市级1个),选育并审定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97个,备案登记花生、果蔬等农作物新品种33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5项。以超级稻沈农9816、杂交玉米沈玉21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以辽葱系列为代表的特色作物新品种,先后省科技进步奖,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2.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分别在浑南、沈北、苏家屯、辽中和康平建设9个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场,面积1350亩,展示品种近500个,形成环绕我市主要农作物重点产区的品种展示示范体系水稻、高粱、玉米新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3600万亩,增产粮食9亿斤,新增产值10.8亿元;蔬菜新品种在沈阳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9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25.4亿元。优良品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愈加明显。

3.用种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全市共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171家,种畜禽企业113 家,水产种苗企业15家。辽宁东亚种业发展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农业农村部命名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020年玉米种子销售额达4亿元。全市创建国家级畜禽扩繁基地1个、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个,建设省级水产良种场7家。全市主要农作物种子年产量2.7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5 年用种量2.2万吨,能够满足我市种植业生产用种需求,保障了粮食产量的18连丰。年可提供商品仔猪500万头、商品肉鸡雏4.6亿只商品蛋鸡雏6300万只奶牛存栏6.5万头,主要品种种畜禽生产能够满足全市畜牧业生产需要,全市肉蛋奶产量145.18万吨,占全省总量19.2%,位列全省第一。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3.5万亩,淡水水产品产量21.3万吨,养殖规模和水平均居全省内陆城市首位。水产良种场通过引进、繁育优势水产品种,促进了全市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资源普查完成阶段性目标。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在苏家屯、沈北、辽中、法库、康平、新民6个区县(市),征集到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277个,在辽中区首次发现了野生绿豆种质资源。已经向辽宁省报送实物资源221份,经专家审核确认合格190份。通过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已在全市普查出已知畜种资源10个 、品种34个,新发现资源2个、品种4个。通过水养殖种质资源普查,记录到淡水水产品种19个。这些普查成果为我市的育种研发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性材料。

5.种业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全市组建了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体系,覆盖9个涉农区、县(市)。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责,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依法开展打击假劣种子违法行为的系列行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开展种子抽检4003批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3万人次,检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5510家次,立案查处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108起。通过严格执法监督和质量检测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上为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辽宁省和沈阳市也相继制定了操作性强、针对性准的保障措施,种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认清并抓住这些机遇,有利于我市培育现代种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从粮食安全战略层面来看,种业发展机遇空前。粮食安全战略已经上升到重大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国家将种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集中优势彻底解决我国种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核心技术落后、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瓶颈问题。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已经成为种业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

2.从法制保障来看,种业发展条件已经成熟。《种子法》《农业生物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法治基础保障。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为推进新时期种业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3.从深化改革来看,转型升级形成强大推动力。国家和省、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释放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内生动力,激发更多专业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利好的改革和营商环境,我市现代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三)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市在种业自主科技研发创新、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种业发展也面临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不足、综合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

1.投入持续性差。育种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具有研发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特性,需要明确其公益科研属性,应持续增加投入,给予科研人员有力支持,才能培育出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优良品种。“十三五”时期,我市在现代种业发展方面,还缺乏持续性的市级资金投入支持。

2.创新能力不强。我市种业无论是在基础科研领域,还是在生物育种乃至分子育种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生物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等国际育种前沿核心技术储备和应用不足,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创新能力不强。

3.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市大多数种子企业发展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熟悉现代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高级人才数量不足,企业研发力量较为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育种创新团队。种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优秀人才外流倾向明显,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竞争均处于劣势。

4.资源保护薄弱。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和耕作制度改变,一些重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尤其是一些珍稀资源和野生资源,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或者正在加速减少。大多数的种质资源分散保管在不同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主体,管理水平落后,保护利用意识薄弱,极易造成优良种质资源的不可逆流失。

5.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种子行业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市缺少专门的种业管理机构,种子综合执法队伍人员较少,种子检测设施设备配套不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等重要指示精神,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关键,以供种安全为底线,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以净化市场为保障,汇聚资源、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健全体系、创新机制、强化政策,提升种业竞争能力,推动我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加强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整合域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源要素等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全基因组选育等先进技术为重点持续开展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

——坚持优势引领原则。按照地域特色和产业现状,以区域功能定位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优势为依托,扶持和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在域内外布局和发展。支持种业企业走专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种业产业链不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品种选育、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品牌打造为抓手,整合域内外资源要素,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明确我市种业在主要品种、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的发展方向,统筹种植业、畜禽和水产种业协调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做好政府监管服务和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内生动力,引导种业资源要素加快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支撑和保障现代种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组建一批高层次种业研发技术团队,打造一批高水平种业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突破性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保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种质资源,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力争把我市建成现代种业强市

1.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普查和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80份以上,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古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00份以上,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2.科技创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体)15家,开展种业联合技术攻关。以种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为“盟主”,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3.育种研发。建立并完善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推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机制,审定高产、绿色、优质农作物新品种80个以上,培育畜禽新品种(品系)1个

4.基地建设。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布局农作物、畜禽、水产、花卉等良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良种生产基地45个。

5.示范推广。加大良种良法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全市示范推广优质玉米品种25万亩优质水稻品种15万亩、蔬菜新品种1万亩,示范推广稻田河蟹、小龙虾综合养殖以及鳜鱼、黄颡鱼、草鱼等生态精养技术10万亩,推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全市快速普及。

6.种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基本建成,培育种业领军企业32家,打造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3家。

“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基准值

2023

目标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属性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

157

180

/

约束性

种业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

0

12

15

参考性

农业产学研联盟

2

3

5

参考性

新品种审定

/

40

80

参考性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5

9

11

参考性

花卉良种繁育基地

1

2

4

参考性

畜禽良种繁育基地

10

16

20

参考性

水产良种繁育基地

5

8

10

参考性

农作物种业领军企业

5

9

10

参考性

花卉种业领军企业

0

1

2

参考性

畜禽种业领军企业

8

10

14

参考性

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2

4

6

参考性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以促进种业振兴为目标,聚焦种业创新能力建设,以6大提升行动为主要措施,着力实施46个具体项目,全力推进我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种质保护利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尽早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供“芯片”储备奠定基础。

1.开展种质资源普查

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和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挖掘古老珍稀、野生近缘、濒危地方品种,抢救性收集具有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为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2.强化种质资源保护

对全市科研院所、企业等自有保管的种质资源情况开展调查。支持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库(圃、场、站)建设,按照不同种质资源的保管条件,进行分类分库保存,实施精准保护,为传统生物育种和分子育种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

3.推进种质资源利用

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实施现代种业科技专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建立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和试验示范于一体的保护利用体系。

专栏1 种质资源保护行动

1.

    项目1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完成每个普查县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0份以上的任务。

   项目2 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完成畜禽和蜂遗传资源基本情况普查。

   项目3 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

2.种质资源保护工程

   项目1 支持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整合区域内资源,推进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项目2 支持种畜禽场(站)和水产良种场建设:在新民市建设鳜鱼种质资源场。

3.种质资源利用工程

  项目1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支持利用已有优质种质和优异基因创制新种质,促进创新种质的高效利用。

    项目2 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支持开展种质资源登记,推进资源共享交流。

(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地位,遵循种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创新保障措施,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支撑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种业企业、高校院所参与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种业成果评价和分配新机制。大力支持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引进、吸收再创制。

1.推进基础育种和研发引进

重点是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和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持续抓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技术攻关,逐步完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在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上实现新突破,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提升现代玉米育种能力。以培育“优质、高产、广适、宜机收”玉米新品种、新组合为主要方向,建立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结合玉米传统育种方法积极开展玉米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围绕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在育种技术、栽培方法、农作制度及农艺技术集成创新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玉米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速水稻新品种选育。加强跨区域的水稻品种收集,筛选一批广适、高抗、高产、优质的水稻种质资源。强化超高产粳型常规稻的选育,利用籼粳稻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优化性状组配及现代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加速种质资源创新。

加快蔬菜新品种研发。围绕蔬菜种植特色、区域土壤特性和品种特点,以选育“抗病、耐逆、优质”蔬菜新品种为主要方向,重点加强大白菜、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关键育种技术研究,推进设施蔬菜优势产区转型升级,助力沈阳特色蔬菜品牌建设。

加强畜禽水产种源引进。鼓励支持水产苗种企业引进鲟、锦鲤、鳜、三角鲂等优质亲鱼和苗种,着力改善渔业品种结构;鼓励支持引进品系优良的纯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原种猪、祖代鸡(海兰)、奶牛(荷斯坦、娟姗牛)等实施扩繁,开展辽育白牛肉用牛品种选育,不断壮大优质种源规模,提升生产能力,维护畜禽、水产养殖用种安全。

2.推进创新协作与科技引领

依托省会城市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对集中,专业育种研发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实现科企协同发力、成果共享、技术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分的现代种业技术合作新模式。

加大种业创新人才培养。支持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海内外人才团队等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按照“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成立沈阳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联合体,聚焦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各类创新要素向平台集聚,积极推动现有平台晋位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品种成果转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持续推进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种质资源创制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攻关。以种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为“盟主”,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专栏2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1.生物育种研发工程

项目1  现代玉米育种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玉米龙头育种企业立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培育审定10个玉米新品种

项目2  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程:依托院士工作站,分地域开展水稻特异性育种创新,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

项目3 创建和完善蔬菜研发中心以院士工作站项目建设为依托,改扩建蔬菜冬季育苗加代温室,设立蔬菜分子育种实验室。

项目4 畜禽、水产良种引进工程:引进水产新品种原良种5-10种,引进优良品种祖代鸡1-2万只,适时引进优良品种奶牛、种猪等品种。

2.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项目1 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组建15支高水平育种创新团队,连续5年给予稳定的支持,最终达成新品种、新种质、发明专利等标志性成果。

项目2  建设升级种业创新平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或升级1-2处种创新平台

项目3  组建新品种成果转化平台组建种业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

  (三)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和精准布局优势生产区域,引导基地建设向优势区域集中,创新基地建设运行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联合制种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建立一批规模适度、区域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强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升级改造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依托种子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配置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支持重点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企业,完善繁育体系建设。

1.建设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

在现有南繁基地基础上,改造建设海南生物育种专区试验站,建设单倍体、DH系实验室300平方米,分子标记常规育种实验室700平方米;建设高标准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现代化种子加工厂200亩,完善海南、云南等南繁育种基地生产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确保南繁基地成为我市长期稳固的科研创新、扩繁、鉴定基地,提升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保障能力。

2.建设农作物种子(种苗)和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

立足区域特色,优化种子生产区域空间布局力争建成区域性特色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

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在沈北地区依托现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集聚、研发能力强、推广应用网络全的优势,建设以沈阳现代玉米种子能力提升工程为主导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区域,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鼓励本土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走出沈阳、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在沈北、苏家屯等水稻良种繁育集中地区,加快新培育的水稻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以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佳、口感好、市场价值高为目标,推出一批优良水稻主栽品种,满足农业生产对优质水稻的市场需求以优质水稻种子为基础,促进“沈阳大米”公用品牌的打造。

蔬菜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在新民、辽中、法库、沈北建设蔬菜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选育一批符合农民种植习惯、主导品种市场认知度高、商品应用价值前景好的蔬菜种子(种苗),加快本土化进程,将设施农业建成高效农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沈阳地产蔬菜品牌。

特色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在康平、法库等传统杂粮杂豆种植集中区域,重点培育推广产量高、宜机收、抗逆境的谷子、高粱、豆类、甘薯等作物新品种,突出沈阳杂粮产区优势和产品优势。重点布局豆类、花生、甘薯、马铃薯、向日葵、藜麦等一批传统品种繁育基地,解决优质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用种需求。

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苏家屯、于洪、康平建设食用菌(蛹虫草、香菇、金针菇等)菌种繁育基地,增强菌种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出性状稳定、高产优质的食用菌菌种,不断扩大种植栽培面积,满足社会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打造沈阳食用菌特色种业基地。

3.建设花卉良种繁育基地

通过引进改良花卉品种,创建一批广适、高抗、高品质、高配合力的重要花卉亲本以及对低温光照钝感品种材料,培育一批带动作用显著、辐射能力强大的核心生产主体,打造东北地区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城市绿化优良品种展示基地。在辽中、浑南、沈北等地区建设玫瑰、百合等鲜切花和君子兰、多肉、绿化草花等盆花繁育基地,以花卉产地市场为重点,带动沈阳花卉产业发展。

4.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基地

优化产业布局,着重建设一批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畜禽繁育基地。在新民市、康平县建设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在辽中区建设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在法库县建设奶牛良种繁育基地;在沈北新区、苏家屯区建设禽业良种繁育基地。

5.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基地

结合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加大优势品种、优质品种的质量和繁育能力建设。在新民市、辽中区、沈北新区、铁西区建设鳜鱼、黄颡鱼、鲈鱼、锦鲤,鲟鳇鱼等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水产苗种的供应保障能力。

专栏3 种业基地建设行动

1.南繁基地建设工程

项目1  建设海南生物育种试验站建设分子育种试验专区,支撑现代种业创新试验工作。

项目2  完善南繁育种配套设施建设对海南基地、云南基地试验区配套设施和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维修改造。到2025年,南繁基地面积由800亩增加到1200亩。

2.农作物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项目1  玉米种子加工基地支持沈北玉米种子生产加工集聚区建设。

项目2  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沈北、苏家屯水稻良种繁育区建设

项目3  特色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支持康平、法库特色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区建设。

项目4  蔬菜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在新民、辽中、法库、沈北建设蔬菜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项目5  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在苏家屯、于洪、康平建设食用菌(蛹虫草、香菇、金针菇等)菌种生产基地。

3.花卉良种基地建设工程

项目1 优良花卉品种引进:通过引进和改良花卉品种,创建重要的花卉亲本和材料。

项目2 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花卉良种繁育基地达到4

项目3 打造区域花卉品牌:提升鲜切花品质,做强特色花卉品种,打造区域花卉品牌。

4.良种基地建设工程

   项目1 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0个。

  项目2 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产良种基地达到10

(四)推进种业质量提升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聚焦发挥优良品种潜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应用配套增产增效技术,不断提升种植养殖效益水平。

1.强化农作物良种良法推广

示范推广优质玉米品种25万亩,优质水稻品种15万亩,蔬菜新品种1万亩,高油大豆品种2000亩,加强种植业良种良法技术培训,配套推广良种栽培新技术,推动设施农业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生产采收等现代化装备水平提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

2.强化畜禽良种良法应用

围绕创建国家、省级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为目标,利用核心育种场、扩繁基地和自有种源,开展自主繁育和联合选育,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质量标准,引领和支撑畜牧业高效、健康、持续发展。到2025年,建设县级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点18个畜禽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3.强化水产良种良法示范

引进推广淡水鱼良种,大力推广鳜鱼、三角鲂、福瑞鲤、鲟鱼、小龙虾等名优新品种。大力推广鱼稻综合种养、生态养殖、池塘立体养殖等模式,每年示范推广稻田河蟹、小龙虾综合养殖技术5000亩,草鱼生态精养技术1万亩,推广池塘商品鱼越冬集成技术,提高商品鱼越冬成活率。到2025年,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专栏4 品种展示示范行动

1.良种推广示范工程

项目1  开展种子试验评价针对品种选择、土壤类型要求、田间区域设置以及品种特性,建立农作物种子试验评价体系。

项目2  开展优良品种展示:开展农作物种子品种间、区域间高产竞赛、品种展示展销试验示范。

项目3 促进优良品种推广示范推广优质农作物、水产新品种,开展肉羊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和生猪育繁推一体化扩建。

2.良法应用示范工程

项目1种植业现代化生产技术示范:主要农作物形成一套先进适用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示范点9个。

项目2 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开展绿色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建设县级示范点18个。

项目3  水产特色养殖技术示范:打造辽中、新民成为国内淡水鱼特色产业基地,支持沈北建设省级稻田综合种养特色产业基地

(五)打造种业领军企业

支持企业发挥现有品牌优势,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新的品牌,培育和扶持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参与技术合作,开展多向化经营。

1.培育壮大农作物种业领军企业

加快农作物种业产业资源整合进程,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集聚。做强做大农作物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精品种业。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组织种业企业通过参加全国种业博览会、种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实现“走出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种业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农作物种业领军企业达到10家。

2.培育壮大花卉种业领军企业

依托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玫瑰、百合、君子兰、多肉等花卉新品种,通过改良和创建亲本材料,培育并做强特色花卉品种,支持产地市场建设,打造区域花卉品牌,扶持带动能力强的花卉核心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花卉种业领军企业达到2家。

3.培育壮大畜禽种业领军企业

培育种猪繁育企业消化吸收引进品种,开展抗病、高产仔数、后代生产性能好等优势种猪选育。培育肉种鸡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维稳保供。建设肉牛(辽育白牛)种公牛基地、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选育繁殖力高、增重快、肉质优、遗传性能稳定的辽育白牛等优良品种,实现肉牛繁育技术突破。到2025年,畜禽领军企业达到14家。

4.培育壮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依托我市渔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大优质亲鱼引进和自主繁育力度,形成引、繁、养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高品质食用鱼和高端观赏鱼产业。壮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实现优质水产种苗占领省内市场,辐射全国,形成精品,树立品牌。到2025年,水产种业领军企业达到6家。

5.畅通种业市场流通渠道

在种业基地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产地交易市场,发展网络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经销商和农户一站式销售渠道建设。积极组织种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大型展示、展销、博览等活动,开拓产品销售市场。

专栏5 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1.

项目1培育壮大农作物种业领军企业农作物种业领军企业达到10家。

项目2 培育壮大花卉种业领军企业花卉领军企业达到2家。

项目3 培育壮大畜禽种业领军企业畜禽领军企业达到14家。

项目4 培育壮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水产种业领军企业达到6家。

2.交易网络建设工程

项目1 支持产地种子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在新民建设区域性种子种苗交易市场。

项目2 支持花卉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浑南、辽中沈北花卉交易市场建设

(六)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构建市、县两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服务功能完善的种业管理工作体系。作为连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用种的桥梁纽带,要继续强化对种子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督,依法保护合法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加强行政许可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种业准入条件和标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监管。

专栏6 种子市场监管行动

1.种子市场准入工程

项目1 生产经营许可:对提交申请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网上许可审批管理。

项目2 生产经营备案:开展分支机构、委托生产、委托代销和不分装销售等四类主体的网上备案。

2.种子市场执法工程

项目1 春季农作物种子监管专项行动:对种子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春耕用种安全。

项目2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监管专项检查: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开展全覆盖检查,规范制繁种行为。
  项目3 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以蔬菜等秋冬作物种子为主,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净化种子市场。

项目4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专项检查:开展种子企业入库排查,加强企业资质、生产合同、生产档案等核查,强化源头管理。

3.种子市场检测工程

项目1 种子质量检测:对种子样品开展水分、芽率、净度等指标的检测,从源头上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项目2 转基因成分检测:对玉米种子样品开展转基因成分速测,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政府统筹部署、部门协调抓好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财政、科技、自然资源等部门配合,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种业联席会议制度,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筹推进种业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种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区、县(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把推进种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抓实抓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策落实

完善支持种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根据《沈阳市促进现代种业市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科技、农业、用地、人才、金融五个方面给予种业重点政策支持,有效调动种业企业投身育种科研的积极性。落实支持种业发展在税收、用地、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对种业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和服务,推进良种繁育基地(畜禽场)建设,进一步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健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进种业科研人才与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种业人才合理流动。

(三)拓宽投资渠道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种业核心技术研发、商业推广应用、种业品牌创建等领域,坚持走育种基础性理论科研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繁育推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分工合作之路,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优化资本结构,拓展投资渠道,做优做强、做专做精种业企业。

(四)完善监管体系

加强现代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市、县两级种业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配强力量,完善设施装备,落实运行经费,用专门力量来主抓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试验示范、检验检测和执法监管等工作,提升监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保护创新成果,不断净化和优化现代种业创新创业营商环境。

(五)推进协同发展

在政府引导支持、企业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沈阳区域内种业科研育种单位和生产经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同时也要整合利用好沈阳域内外的种业资源要素,柔性引进人才,通过组建种业协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等方式,凝聚企业品种创制内生动力、科研机构资源创制活力、市场用种需求潜力,加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良好发展格局,实现我市种业既有量的提升,又有质的飞跃,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率先实现突破。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2114日印发  

  


文件链接:沈阳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政策图片解读

文件链接:沈阳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政策解读

主办: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政务公开电话:024-82703878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6号 邮编:11000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5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449 辽ICP备18004178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